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日元升值的前车之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 00:13 北京现代商报

  日元升值的前车之鉴

  在汇率是否应该升值方面,日本是前车之鉴。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日本钢材、汽车、机械和半导体的出口快速增长,出现巨额的贸易顺差,这使得欧洲和美国的工业界深感不安,并由此产生了不少贸易争端。美国的财政部长们和权威人士常常威吓日本让日元升值。日本一方面正式同意“自愿”限制这类出口,另一方面默许通过日元升值来解决这些
争端。结果从1971年1美元兑360日元一度上升到78日元,近日也维持在117以内。尤其是1985年7月的“广场协议”后,日元对美元等主要国际货币不断升值,日元对美元在不足10年的时间内升值了4倍多,日本出口产业几乎丧失了价格优势,不得不向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周边东亚国家迁徙,鼎盛的日本经济丧失了国际竞争力,最终陷入到漫无边际的衰退之中。

  日元的大幅升值不但没有消除日本的贸易顺差,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日元的坚挺还对日本衰退中的经济强加了

通货紧缩压力,并迫使其名义利率趋于0。日本也因此掉入我们常说的“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趋于无效。

  日本的经验表明,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应慎重考虑货币升值问题。日本在“尼克松冲击”和“广场协议”以后,为应对日元升值而采取的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导致了严重的通胀(1973-1974)和资产泡沫(1988-1990)等一系列经济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尼克松冲击”以后,日本政府试图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来抑制日元升值;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来减轻日元升值的通缩效应。1972年的这种扩张性的政策导致了1973—1974年严重的通胀,在“广场协议”期间,日本政府放任日元大幅度升值,同时采取货币财政双扩张政策,以抵消日元升值的通缩效应,从而导致1988—1990年资产泡沫的产生。资产泡沫最终破灭,导致上世纪90年代乃至进入新世纪的最初几年经济的长期停滞。由惧怕日元高汇价导致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危害超过了日元升值本身产生的危害。

  商报记者 刘杰/整理

  中国汇率制度变革四个阶段四个阶段实施时间汇率制度挂牌价和调剂价的复汇率制阶段1979年-1994年在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到1994年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双轨外汇政策,一部分是计划内的、银行体系中运行的外汇交易,另外一部分是调剂市场。柔性盯住美元制阶段1994年-1997年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账号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但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危机深化,中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此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汇率政策的公信力,也对东亚经济迅速走出危机的阴霾大有裨益。刚性盯住美元制阶段1997年-2005年1997年,中国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采取紧盯美元的汇率政策,实际上成了固定汇率: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走低,人民币随之走低。同时,人民币同美元相比也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一旦同美元脱钩,人民币就会全面升值。这种盯住美元的办法本身不利于资源配置。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至今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日本汇率制度演变三个时期三个时期实施时间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末期的调升期1949年-1971年从1949年至1971年的22年间,日本一直采取1:360的固定汇率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国力的上升使得日元汇率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1971年12月日本调整汇率,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值为308日元,并以此作为标准汇率,上下浮动2.25%,这是日元持续升值前的最初一次较大幅度的调升币值。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时期1973年-1985年日元开始了第二次升值,1973年2月13日,日本从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转变,开始推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日元从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步升值为1美元兑240至250日元。自由浮动汇率制时期1985年至今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至今, 今天美元兑日元的市场价117.35。

  李烝/制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31,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