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审计署发布第一号审计整改结果公告,各大网站在第一时间都予以报道,相关的评论也闪亮登场。在处理问责力度不够、不及时,不能令人满意的大背景下,审计开始由揭露问题走向“问责”,而且纠正和整改情况堪称良好,人们无不为之鼓舞和振奋。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也有极少数单位和部门仍未整改到位,这个问题对于民主与法制进程加快的国家来说,不可小觑,不可掉以轻心。这里,笔者抄录一些数据:12个预算编报不真实的部门,有2个部门仍未将虚报多领的预算资金纳入下年度部门预算统筹安排,纠正率为83%;隐
瞒截留财政资金和其他收入的19个部门或其下属单位,有2个中央部门或其下属单位未撤销账外账、“小金库”账户,纠正率为77%;违规转移挪用财政性资金的26个部门,有3个部门尚未纠正,纠正率为81%;11个部门、单位滞留闲置财政资金的问题,纠正率为73%,等等。面对这些数据,笔者幻化出一幅整体飘红的股市图景,而这些未纠正的极个别单位和事项仿佛是闪烁其间的绿色股票,远看虽然模糊,辨不清名字,但令人疑惑,使人揪心,让人清凉。近几年来,为根治屡审屡犯的顽症,中央和地方开出了两剂“猛药”,一是政府在授权审计部门向人大汇报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时,也向人大汇报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和纠正情况,给人民一个负责、满意的答复,这一点已写进了新修订的《审计法》,上升为国家意志;一是向媒体公告审计情况和审计整改的结果,链接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这两种方法,基本上符合国际审计上审计结果出来后,提交议会和拿到新闻媒体上公告之惯例,是对审计工作基本规律的遵循,所以,2005年审计整改是历年来最好的一年,应该不在意料之外。特别是向媒体公告审计情况和审计整改结果,畅通公开渠道,增强审计结果、案件处理情况的透明度,有助于百姓知晓,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共识,即国家对这些违纪行为决不会放任不管,一定会坚决处理,给广大百姓一个说法。同时,也给社会和公众打开了一个了解政府部门诚信度、甚至一贯行为表现的窗口。哪些部门改了,哪些部门改得彻底,透过这扇窗,可以一目了然。一位伟人曾说过,一个人犯错误不要紧,只要改了就好。这对勇于纠错、敢于承担责任的单位和部门来说同样适用。所以,这些改了、改得彻底的单位和部门的社会评价,不会因为曾经存在的问题而受到削弱,也不会有人抓住“小辫子”不放。相反,未整改到位的极少数单位和部门,无视赋予权力的人民意见和呼声,我行我素,知错不纠,手中的权力总有一天要被人民收回的。也许这些单位和部门未整改到位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有两点是要受到质疑的。一是时间,审计从公布情况,到公布纠正结果,前后近一年,应该是很宽裕的,没有整改到位,是不是给人留下了蒙混过关的企图。二是困难,其他部门能改并改得彻底,为什么你这个部门就搞特殊,不能改,是不是整改的压力还未到位。审计公布的纠正结果,都是上一年度查出问题的纠正结果。未整改的部门和单位的问题,除非本年度继续立项审计,还会在审计报告中再次“露面”,否则,就要说声再见了。如果未纠正整改到位,或者只是纠正、改正了之,而不依法处理和“问责”,那根本不能让这些部门吸取教训,今后很可能还会发生违纪行为。所以说,对未整改到位的单位和部门,不能轻易使其逃脱监督的视野,应该在审计纠正结果里点名道姓地点出来,在人民面前亮相亮丑,并且利用一切机会追踪反馈,直至其纠正为止。否则,将未纠正的单位和部门掩姓埋名,掩盖在纠正的部门和单位的汪洋大海里,这是对纠正问题部门和单位的不公,其负面作用令人担忧。没整改到位的,被保护起来,逃过一“劫”,毫发未损,今后,可能会放纵,在违法违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仅如此,其他整改的部门和单位很有可能感到吃亏,而效而仿之,而削弱整改的内在动力。这就是一位伟人说过的,好的制度能使人无法干坏事,不好的制度能使好人走向反面。这应该不是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本意。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活动,“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将唤起人们心中的道德自律感,营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营造晓荣后尚、知耻后勇的舆论氛围。无疑,这为审计整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道德舆论环境。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回答共产党人怎样走出兴亡周期律时,说了两句非常深遂的话,即人人负责,人民监督。天时地利人和!愿审计结果公告这把监督的利剑更加锋利,毫不留情地指名道姓地披露审计的问题单位和人个,督住不放,一督到底。(周翔平华)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