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刘廷焕:营造和谐多赢的产业生态环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 17:28 《中国金融》

  全国政协常委刘廷焕:

  加快民族品牌创建 营造和谐多赢的产业生态环境

  随着联网通用的不断深化和银行卡的日益普及,个人电子支付领域与百姓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跨国银行卡公司携国际知名支付品牌也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面对国内市
场不断提高的对跨行网络的服务需求,面对国际卡产业巨头的逼人态势,成立仅四年的中国银联必须通过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真正国际化的民族支付品牌。

  加快民族品牌建设进程

  中国银联将立足国内市场,立足服务国人,首先确保银联网络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各项技术和系统运行指标全面向国际同行先进水平看齐。同时,全面提升银联卡服务品质,推动品牌服务升级,尽快建立以多样性、差异化为主要内容的持卡人服务体系,为持卡人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电子支付服务。在银联卡国际化方面,既要加快银联网络全球延伸速度,又要深度开发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受理市场,基本实现中国人旅游、商务到达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受理银联卡,满足国内持卡人的境外支付需求。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银联品牌成为国内持卡人的首选品牌,同时全面完成银联卡全球受理网络布局,实现“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用到哪里”。

  民族品牌创建的关键是创新与和谐共赢。当前,电子支付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支付业务、支付模式、支付渠道和支付工具不断涌现,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据预测,到2010年互联网支付占跨国银行卡公司交易总量的比重将超过30%。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中国银联将不断进行技术、业务、渠道等方面的创新,提高各种新兴支付技术、支付业务、支付渠道的研发和应用能力,在网上支付、IC卡应用、移动支付等方面拓展发展空间。

  和谐共赢在银联品牌建设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由支付网络的特点决定的。与传统产业不同,银行卡带有网络经济的显著特征,就是边际效益递增。随着网络的扩大和服务的深化,网络中的每一个利益主体都会有更大的收益,对银行、对商户、对持卡人以及网络运营商都是如此。2005 年银联卡能迅速走进美国市场是很不容易的。这与中国银联秉承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精神和美国发卡公司适时展开合作是分不开的。未来,中国银联将继续本着和谐共赢的理念,加强与国际、国内同行的合作,加强与各商业银行的合作,共同为广大持卡人提供更好的支付服务。

  营造和谐多赢的产业生态环境

  建设

和谐社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根据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中国
人民银行
行长周小川提出,要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业和谐发展。银行卡产业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很多,利益关系也十分复杂,尤其需要和谐的发展环境。

  和谐的产业生态环境,必须要有良好的发展秩序,所有产业主体既能共同健康发展,又能共同分享产业利益和产业发展成果;既能充分竞争,又能相互合作。这种和谐的产业生态环境,不仅是我国银行卡产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银联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将按照建设和谐社会和创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要求,与各有关方面一道,推进民族支付品牌建设,促进我国银行卡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银联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联网通用,就是为了实现银行卡产业的资源共享、联合发展。我们提出创建民族银行卡品牌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民族银行卡产业的整体素质,为我国银行卡产业在国际上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民族银行卡产业健康发展。应该说,经过相关方面和中国银联的共同努力,我国银行卡产业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中国银联品牌的发展面临着很好的外部环境。各级政府部门都十分重视民族银行卡产业发展,2005年国家九部委还联合发布了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文件。各商业银行、银行卡受理商户和持卡人及社会各界,都为银联品牌建设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在国际上,我们与许多知名的国际机构结成广泛的业务联盟,中国人刷卡消费得到了境外银联卡受理商户的热烈欢迎。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国银行卡产业将更多地融入世界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中国银联将本着和谐发展、合作共赢的思想,加强与世界各国银行卡机构、银行卡受理商户的合作,争取将中国的发展机会带给世界。同时,中国银联还将在开放的环境中,积极学习发达国家产业发展规律,借鉴跨国公司优秀的运作经验,进一步增强自身发展素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