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五、六月份,审计机关都要依据法定程序,向人大报告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情况,一些涉及位高权重部门的问题和经济案件赫然上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震撼和冲击。人们在经历“审计风暴”后,普遍期待“问责风暴”和“反腐风暴”接踵而来。笔者欣喜地看到,这个曾经在人们在记忆里,留下诸多遗憾和失望的问题,近来有了较大的改观,审计与组织、纪检、监察、公安、检察等部门互动协作的一个个长效威慑机制正在孕育形成。从中央到地方,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有以公安部向审计署派驻两名联络员为显著
标志的打击经济犯罪协商机制(审计署网05年12月5日),中央“五部门”经济责任联席会议制度;有江苏省审计机关和检察机关建立的协调配合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审计署网1月25日),山东省审计机关和其他10部门建立的审计结论落实协作机制(审计署网05年12月2日),以及与此相配套的审计建议书、审计移送处理协作配合机制、审计信息资料共享等五项制度;有江苏省建湖县审计机关和检察机关双剑合璧、联手反腐的先例。(n1/jcrb496/ca266161.htm)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剖析和梳理这些机制和做法,不难看出,具有一些共同点:一是明晰了双边的协调配合管理责任主体,双方的信息交流、情况通报和正常的案件线索移送备案等工作就落实了领导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二是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合力,审计部门具有精通财会的优势,审计工作是一种常规的无打草惊蛇之虞的财务检查活动,而其他部门又具有审计部门所不济的权限和手段,审计与其他部门通过协调配合的制度安排,优势互补,互相接力,无缝衔接,那种审计报告出来后,热闹了一阵子却没了下文,问责清单、处罚清单迟迟未见的状况将大为改观。同时,审计机关认为存在涉嫌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情况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要求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检察机关及时派员配合审查,熟悉案情,帮助分析案件性质,有效防范逃匿或者毁灭证据并转移财产行为的发生。三是增加了协调配合的刚性,过去,就审计与检察、纪检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有关部门也曾发过通知,但因为笼统和原则,协调配合的意识不太强,甚至审计机关移送的案件线索,也有泥牛入海、黄鹤西去的情况,现在,审计与其他部门建立了协调配合机制,双方就增强了跟踪反馈的意识,原先的“可以”变成了“必须”和“应当”,“软要求”变成了“硬规定”。四是有利于双方的业务信息交流。检察机关重点介绍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特点、手段、表现形式等情况。审计机关重点介绍国家工作人员严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发生的原因、特点、手段、变化规律和趋势等情况。同时,检察机关与审计机关及时相互通报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尽量选择相同的领域和行业,开展专项行动和专项审计,这样,对经济领域内的重点问题就形成了合围之势,避免了过去各自为政、力量分散、整治效果不理想的弊端。“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审计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走向紧密,通过纪律监督、行政监督、组织监督、司法监督环节确保审计结论的意见和建议得到落实,确保以审计清单连接问责清单和处罚清单,有关责任人员受到应有的惩处,这就形成了真正具有威慑力的机制,使人人都懂得敬畏宪法和法律。如此,屡审屡犯的审计耗损和尴尬,大概才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为民平华)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