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民企老板中央党校培训新浪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 07:14 新京报

  培训计划已排到今年年底,“结交了朋友”被多数学员视为一大收获,由历届学员组建的中民公司有望承担培训班的运作

  -核心提示

  3月14日,又有121名民营企业老板拿着结业证走出中央党校的大门。这已是该校对外
培训中心主办的第65期“民营经济理论和实务培训班”。数据显示,仅针对民企老板的短期培训已办60多期,有近万名学员。除了学习课程之外,“结交朋友”被许多学员视为收获之一。占地近30亩的新基地即将兴建,由历届学员投资的民营公司有望接手培训班的运作。

  领到封面印有中央党校字样的结业证书,黄全脸上绽满笑容。3月14日下午,这位54岁的新疆某水泥制品厂厂长,顺利结束了在中央党校为期一周的民营经济理论和实务培训。

  能在轮训培养党和国家中高级干部的学校里学习,黄全自感“不胜荣幸”,总结此次培训,他想到了一个字:“值”。

  在7天内,黄全没有缺席一堂课,并且详细做了笔记。更让他兴奋的是,此次北京之行让他结识了一帮朋友。“以后到外地办事就有熟人了。”

  黄全参加的培训,是中央党校对外培训中心主办的“民营经济理论和实务培训班”,授课者均为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培训对象为民企老板,学费自理,一般吃住在校。

  近年来,中央党校非学历教育逐步向社会敞开大门。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仅针对民企老板的短期培训已办60多期,每期招收学员百人上下,至今已有近万名民企老板走出中央党校的培训班。

  在这些学员中,来自南方的一位学员的总结较有代表性。他说:“是中央党校为民营企业家搭起了学员和领导、学员和专家、学员和学员之间沟通的平台。”

  百余民企老板“充电”

  “文化素质低,想不出个道道来。”黄全说。此时,当地工商联组织老板进京培训,黄全没有犹豫就参加了。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北侧的中央党校,是中国轮训培养党和国家中高级干部的基地,被誉为集训中国政治精英的最高学府。

  3月7日,警卫森严的中央党校引来了一批新的客人。这批客人共计121名,分别是来自广东、辽宁、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的民企老板。他们中,个人拥有的资产总额少则上百万,多则上亿。此次中央党校之行,主要是参加第65期全国民营经济理论和实务培训班。

  黄全也是其中一员。在没来之前,黄全自称是一个有家长作风的老板,厂里厂外的事情都由他一人拍板,有时还冲员工发点脾气。几年下来,工厂的产值始终徘徊在300万元左右,如何使工厂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了黄全最费脑筋的事。

  “文化素质低,想不出个道道来。”黄全说。此时,当地工商联组织老板进京培训,黄全没有犹豫就参加了。

  3月8日,培训正式开始,地点安排在中央党校办公楼东侧的教学楼206房间。在接下来一周时间里,共计13位专家教授了“如何实现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持续健康发展”、“企业生命周期与管理重组”、“民营企业现金运营与财务风险控制”、“民营企业的法律风险与防范”、“民营企业家如何学习运用礼仪学”等课程。

  这些专家分别来自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此外还有中华全国工商联的领导和有关企业的老总。讲课形式是专家讲授为主,学员讨论为辅。培训每天进行6个小时,晚上还安排了座谈会、联谊晚会和自由活动。

  对于课程表上的科目,一些老板纷纷表示虽然看上去很专业,但内容听起来“不错”。一位辽宁的老板在饭桌上谈起此次培训,深感“不虚此行”,“以前困惑自己的一些问题,到了这里都解决了。专家们对一般性规律的认识,比我们把握得更深刻、更准确。”

  “赔一次都不止一万”

  这次七天培训,黄全共交费5000多元,包括教学费、资料费、住宿费、饮食费等。他觉得“一点都不亏”。

  因急于赶回家的飞机,3月14日中午,一些民企老板纷纷退掉客房,准备下午领了结业证书,直接回家。

  黄全显得没这么急迫。这是他首次来北京,计划多住一天,去趟长城。

  之前,黄全给记者沏了一杯茶。只见他用开水先把杯子涮了一遍,然后倒掉,再拿出一袋茶叶,手抖了两下,茶叶从袋中直接掉入杯底,此时再倒入开水。黄全说,这些待人细节是从上午的培训中学来的,体现了对客人的尊重。

  当天上午,金正昆为此批学员讲授了“民营企业家如何学习运用礼仪学”一课,他是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的教授。

  金正昆说,一些地方的企业家以自我为中心,在待人接物上不重视细节,结果往往是自以为的礼貌之举,却给对方留下不良印象。

  黄全评价金正昆教授的话是金玉良言,也为自己以后的生意谈判敲了警钟。

  “如果你不学这些知识,影响了一单生意,赔一次都不止一万。”黄全说。

  这次培训,他共交费5000多元,包括教学费、资料费、住宿费、饮食费等。他觉得“一点都不亏”。

  中央党校对外培训中心主任丁东红告诉记者,一般的民企培训班收费在一两千元左右。有一些特殊班次,安排了一些特殊的活动,那是他们自己另外的开支。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表示,中央党校对民企老板的教育培训顺理成章,因为该校拥有全国最优秀的师资培训队伍,而民营企业又是国家经济一个主体构成。

  本期培训班就是丁东红所在的对外培训中心主办。

  该中心成立于2001年,是利用党校教育资源,面向社会,统一负责学校计划外办学、短期培训的机构。其培训对象为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层人员等。

  该中心网站资料显示,目前,中心已举办各类短训班240余个,受训学员达30000余人次。

  策划者袁青鹏

  把民营企业家吸引到中央党校学习,是“历史上以培训县处以上领导干部的中央党校工作的一大创新”。

  “当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尤其是中小企业主,最缺乏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民企培训班的主要策划者袁青鹏说。

  袁青鹏,男,1969年8月出生,山东临沂市临沭县人。据其个人履历,1995年起开始涉足中国民营经济调查研究及教育培训工作,曾在山东省东营市挂职任东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职务,并兼任山东青岛市政府、黑龙江省伊春市政府、江西省赣州市政府的顾问,以及20余家民营企业的顾问和独立董事。

  名片显示,他目前的正式职务是北京华商管理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华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这是一家成立于1999年的民营研究院,与各级工商联保持着紧密关系。

  袁青鹏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经历了遭受敌视、遭受歧视、不可忽视和引起高度重视几个阶段,在这过程中,民营企业家经受了很多坎坷。目前,已在经济上获得一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面临进一步提高素质的问题。

  需要交代的背景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2月24日,《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在对□本报记者吴学军北京报道

  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方面放宽之外,意见还明确提出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

  一位曾给民企老板讲课的大学教授私下感慨,一些民企老板文化素质确实亟待提高,他们在生意场,还停留在靠灌酒下订单的认识上。

  “既然市场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们就满足它。”袁青鹏说,他所在的华商研究院是培训班的承办方。

  从7日到14日,所有学员的吃住问题均由华商管理科学研究院负责。它的办公地点设在中央党校北门一居民楼内。员工有20多人。

  华商研究院内部一份资料显示,把民营企业家吸引到中央党校学习,是“历史上以培训县处以上领导干部的中央党校工作的一大创新”。

  记者在华商研究院版权所有的网站上看到,今年类似的培训已经安排到12月。

  地方党政与工商联力推

  培训班的另一个主办方是中华全国工商联宣教部。对此,承办方的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说,办班离不开工商联,因为它有遍布全国的网络,容易组织生源。

  去年10月,《黑龙江日报》消息,在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家中央党校第五期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左己出席并讲话。

  同年11月,广东佛山市工商联消息,该会分两批组织39位执委和会员到中央党校参加“民营经济理论与实务培训班”,费用由市政府专项拨款支付。

  佛山市工商联张立雄撰文说,中央党校是党和国家培养高级领导干部的摇篮,作为民营企业家能到中央党校学习,感到无限的光荣和自豪。

  华商研究院的招生简章显示,培训班的另一个主办方是中华全国工商联宣教部。对此,承办方的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说,办班离不开工商联,因为它有遍布全国的网络,容易组织生源。

  来自全国工商联网站的消息称,工商联现有县级以上地方组织3059个,已形成覆盖全国的组织网络。截至2002年末,全国共有工商联会员164万。

  事实上,在中央党校培训班基础上,袁青鹏还牵头开办了五届全国民营企业家工商管理(MBA)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进修学员近300人,与地方有关政府共同举办了五届全国民营经济理论与实务培训班同学联谊会。

  除此,袁还先后深入到全国600多个市、县(区)、700多家民营企业深入调研、考察作专题报告200余场次。需提及的是,这些考察与专题报告,基本都是由各级地方工商联邀请。

  3月13日,参加第65期培训班的一位浙江老板明确告诉记者,就是冲着中央党校的牌子来的。他说,虽然此行会耽误一些业务,但能够感受一下党内最高学府的氛围也是值得的。

  “中小民营企业家在这里培训,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温暖。”袁说。

  据其透露,每年中央党校举办的此类培训都有十几期,每期都在百人左右。

  人脉扩展“新平台”

  14日下午6时左右,所有的反馈表被交至袁青鹏手中。“结交了朋友”被很多学员作为此次培训的收获。

  3月7日,刚到中央党校报到的辽宁老板李清(化名)遭遇了尴尬一幕。承办方为每位学员印制了一个胸牌卡,名为“中央党校会议证”,学员凭此卡听课和出入校园。可李清的名字被印错了,“清”字少了三点水。李清立刻要求承办方给予更正。经协调,承办方单独为李清重办了一张会议证。

  “来中央党校上课的机会很难得,容不得半点遗憾。”李清说。在培训期间,她住的学员宿舍属于地厅级干部住宿标准。回顾一周的培训,让她开心的是,认识了几个知心朋友,此外就是党校美丽的校园环境。

  3月14日下午,每位学员收到承办方华商研究院发放的一份反馈表,要求对授课老师进行评价,并让学员写下自己的感受、收获、不足和建议。

  一位河南学员用“不白活一回”总结了此次培训的收获。

  在华商研究院主办的《学员通讯》上,一篇署名袁青鹏的文章说,“关系和圈子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到中央党校学习。一是搭建起企业家互相交流的平台,取长补短。二是整合了资源,搭建起民营企业家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交往的平台……还有机会与国家或地方高层领导相识,也是促进企业发展难得的机遇。“

  “培训班的班长也成为学员们竞相争取的对象之一。”来自湖南郴州的民企老板李民主曾参加过中央党校2003年的民营企业家培训班,他介绍,这是因为承担这一职位不仅可以协调与组织其他学员,还能较亲密接触党校教师等层面。

  14日下午6时左右,所有的反馈表被交至袁青鹏手中。“结交了朋友”被很多学员作为此次培训的收获。

  培训班“试验田”

  在中央党校东门外百米,一块30亩的地盘将盖起一个三星级的培训基地。由历届学员组建的中民公司有望负责运作。

  3月15日,第65期民企老板培训班结业后第二天,20多名女性学员在中央党校开始了新的一轮培训。

  这是第6期民营企业家“贤内助、女性管理者、女企业家”理论与实务培训班。

  除了与民企老板培训班内容相同的一些课程,还有“如何关心、爱护、理解民营企业家身心健康”等有特点的课程。

  承办方解释,以往不少民企都是“夫妻店”等家庭企业,但随着规模发展,家族、家庭、夫妻等内部矛盾上升,因财产、婚姻关系发生的纠纷屡见不鲜,甚至因此而毁掉了自己的企业。这种类型的培训班就是专门针对此类问题而举办的。

  他还透露,针对一些家族企业面临接班人困境,还准备开设民营企业家子女培训班。

  此外,华商研究院还要继续组织同学联谊会,由地方申办。同时举办招商引资会,为学员投资提供信息服务。

  目前,培训班先后与南非总商会、青岛市政府、山东东营市政府、山东省临沭县、山东临沂市、山东汶上县、北京市大兴区、密云县政府合作在培训班举办招商情况介绍会。

  这些由培训班衍生出的种种活动,被袁青鹏称之为“资源”。

  在中央党校东门外百米,一块30亩的地盘将盖起一个新的培训基地。按照计划,这里将建成一座5层的楼房,建筑面积35000余平方米。

  今后,中央党校的民企培训班将统一在此举行。

  “总投资有8千多万。”华商研究院一位人士介绍,该基地由北京中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民公司)投资并经营。这家创建于2004年12月6日的公司,由历期全国民营经济理论与实务培训班的学员联合出资共同组建。

  据公开资料,这些企业家们投资中民创业的目标是:“形成全国民营企业家的人才、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项目流的中枢,利用中央党校所提供的发展平台,打造一个全国名牌民营企业,向更加广阔的发展领域进军。”

  在3月14日下午的65期培训班结业仪式上,袁青鹏透露,培训基地将于明年5月1日之前建成,是集学习、联谊、食宿、健身于一体的三星级培训基地,可以同时容纳600多学员。

  结业仪式结束后,袁青鹏站在教室门口,和离开的学员一一留影并握手告别。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后,袁青鹏告诉记者:“中民公司将是一块试验田。”

  (本报记者 李艳 对本文亦有贡献)

  -对话

  党校优质资源要为社会服务

  中央党校对外培训中心主任丁东红说,培训班和党校正常教学是不同渠道,两者间并未有过交流

  2006年3月24日下午,中央党校对外培训中心主任丁东红教授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新京报:民营经济理论和实务培训班已举办到65期,能否讲讲当时是怎么想到要办这个培训班的?

  丁东红:民企培训班是中央党校对外培训中心和全国工商联合作合办的。中央党校是培养党和国家干部的重要基地,这里有优质的教学资源、政策资源。对外培训中心是中央党校的一个下属机构,主要完成中央交给党校的培训任务之外的面向社会的培训,运用党校的优质资源为社会服务。

  新京报:举办这个培训对社会有哪些积极作用?

  丁东红: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培训需求是非常迫切的,包括基层党政干部、企业负责人,其中就包括民营企业家。而中央党校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在专业方面,哲学学部、经济学部、政法部、党史党建部等,教学都很强。如果想了解政策形势,更深化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我们中心是可以提供的。

  新京报:在培训中,全国工商联做了哪些工作?

  丁东红:全国工商联负责招生,他们和企业家联系紧密,有这方面的优势,对外培训中心的优势则在于教学资源。

  新京报:在这里培训的学员拿到你们颁发的结业证书有什么用?

  丁东红:结业证是在这学习过的一个事实上的证明。实际上对他们的盈利啊,物质利益啊,应该说是没有的。他们又不靠这个去找工作。

  新京报:一些民营企业家说参加这个培训,主要是冲着中央党校来的,在这里,他们可以积累很多资源和关系。

  丁东红: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在这培训,互相之间要了解,建立一种同学关系,这可能是一种人脉资源。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他们花钱参加培训班,就能建立一个和党的高级干部沟通的渠道,其实不然。

  党校主要还是完成中央交给的教学任务,民营企业家参加培训班,是在党校教学资源整合情况下的一种资源共享。对外培训中心和党校的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渠道,对外培训中心的班次和党校正常上课的班次间,从没有过交流。

  但是我想,我们出于教育培训的积极想法,如果说有需要,我们可以请在校的学员,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的主管干部,到培训中心的班上来讲讲课,未尝不可。但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做过。另外,我们的干部平时接触企业家的机会也多,企业家要结识干部,何必到党校来?

  新京报:这些学员的学费是怎样的?

  丁东红:他们的花费在一两千元左右。在一些党政干部培训班中,像一些扶贫对象县,我们只收成本费甚至我们还贴钱,有的只收几百块钱。民营企业家培训班方面,收费高一点的,7天到10天左右的培训,收费在两千左右。有一些特殊班次,他们有特殊要求,安排了一些特殊的活动,那是他们自己另外的开支。

  新京报:每个班有多少人?

  丁东红:这些班级有大有小,小的班级三四十人,大的有上百人的。

  新京报:据了解,党校之外会新建一个培训基地,这是出于什么考虑?投资由何而来?

  丁东红:建立培训基地可以更方便进行对外培训,同时也不影响党校的正常授课。投资则全部来自参加过培训的民营企业家们,他们自发成立了一个公司来对这件事情进行运作。他们非常感谢党,同时他们认为在这里学习后,对党和国家的情感的认识,对国家扶持民营企业家的方针政策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并学到了关于市场经济的一些具体政策、方针,为了表达这个感情,他们进行了集资。

  新京报:培训班中,也有中央党校以外的教授前来授课,这是出于什么考虑?授课教师的报酬怎么样?

  丁东红:我们的教师有自己的优势,但是我们是面向社会服务,根据不同班级的需要,也组织其他高校的教师来授课。他们的报酬,相对于外面举办的一些班来说,要低得多。我们学校从来没有给我们中心什么指标,我们是服务社会为主,社会效益始终摆在第一位。

  本报记者李艳(根据录音整理)

  七天培训重在更新民企老板理念

  主要策划者袁青鹏说,培训班要成为民营企业家交流和交友的平台

  新京报:你认为当前民营企业家最缺乏的是什么?

  袁青鹏: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多民营企业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未来充满困惑,感觉路越来越窄,同时又感受到市场的压力。我总结的一句话是,民营企业发展过快,但又普遍缺钙。综合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家二次创业的重要瓶颈。

  新京报:那他们该如何提高综合素质?

  袁青鹏:民营企业家要告别创业初期的江湖式管理,靠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新京报:我注意到,这个培训班每次只有7天,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集中学习,能达到效果吗?

  袁青鹏:通过短期的学习要想使一个人彻底焕然一新当然不现实。我想无论是为期一、两年的MBA,还是短期的专业课程学习。

  对于民营企业家而言,收获更多的主要是理念上的更新,相对于知识的更新而言理念更新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有些企业家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短期的学习,而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迫切性,这也是理念更新的具体表现。

  新京报:有学员认为,“结交朋友”是在堂校培训的重大收获,你对此怎么看?

  袁青鹏:从另外一方面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交万友。

  对于企业家来说,学习也是更为广泛交友以及自我放松的一个渠道。人们常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我认为,一个人的交往圈子同样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和高人在一起,不出三年,自己也是高人;和千万富翁在一起,自己也能成为千万富翁。

  新京报:你目前在民营经济中主要从事哪方面的研究?

  袁青鹏:我讲的比较多的是“民营企业家如何实现二次创业”,还有“民营企业家如何处理好八大关系”,这八大关系其实就是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八大瓶颈。

  这八大关系是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老板和自身素质提高的关系,老板和企业中高层员工的关系,老板和家庭的关系,老板和政府的关系,老板和社会的关系,老板和理念的关系,还有企业产权和身心健康。

  新京报:在这几大关系里,你认为对于民营企业家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青鹏:把这几大关系归结到一点,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还是人是主导因素。

  对于目前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而言,“老板决定企业的成败”。老板的综合素质,老板的决策水平通常就代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新京报:你认为最受民营企业家关注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袁青鹏:据我了解,多数民营企业家最为头疼的问题,还是与企业员工的关系。如何才能找到优秀人才,如何才能留住人才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

  本报记者 吴学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92,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