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十一五税改开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5日 14:05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文钊 北京报道

  现任中国税务学会会长、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杨崇春先生,迄今已在税务部门工作近50年,曾任山西省税务局长与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等职,对中国的税制改革历程非常熟悉并理解深刻。在上周消费税政策调整的消息发布后,杨崇春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以下为采访内容:

  经济观察报:您如何看待这次消费税调整政策出台的时机?

  杨崇春:选择当前的时机出台消费税调整的政策是非常适时的,这是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具体内容之一。这次调整是继1994年全面税改后,消费税所做的一次最大规模的调整,不仅调整了部分税目,而且在相关税目中的税率上也进行了调整,内容更丰富,也更有针对性了。

  经济观察报:在您看来,此次调整后,消费税是否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架构?未来还可能在哪些方面进行调整?

  杨崇春:在十一五规划中,消费税在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扩大税基等方面还可以充分发挥税收杠杆作用。

  比如说,在调节引导

节约型社会建设、节约资源等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
成品油
消费税税额。目前每升汽油消费税为0.20元,可以提高到0.30元或者更多,而且这不必非要用未出台的
燃油税
来调节,因为制定燃油税的初衷是为了筹集公路维修资金,是为了替代养路费的征集。另外在高级住房(以容积率、建筑面积来判断)、高级裘皮制品等方面仍可采用征收消费税的办法来适度调节。

  经济观察报:如您所说,这次消费税调整是贯彻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具体内容之一,今年是十一五初年,两税合一、增值税转型、资源税调整等一系列税收调整政策都已经在进行或酝酿中,是否可以说,今年将迎来自1994年税改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税改?

  杨崇春:“两税合一”现在已经被更多企业所接受,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我一直认为,两税合一不可久拖不决。我的看法是,为了不影响外资,也可采取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暂不变动,只对内资企业的不合理计税规定先行调整,比如,可以取消计税工资规定,按实际工资计入成本税前扣除,再选择适当时机,降低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最终实现两法合一。

  至于增值税转型,目前全面推开的条件已经成熟,去年在东北地区的试点也为我们摸清了底数,积累了经验,只要我们在全国全面实行的过程中,对具体的一些操作方法进行适当修订,以期更完善、更缜密,增值税转型也是可以全面稳妥实现的。

  经济观察报:就完善税制而言,您认为十一五期间税改和过去的政策调整有什么不同?

  杨崇春:以往,我们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进行的税收政策调整在一定发展阶段是必要的,但这种调整往往带有较强的临时性色彩,更多考虑的是一时一事的调节,缺失从战略上的远期统筹。我们需要在整体经济战略之上来考虑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制定今后税制改革的整体方略。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十一五期间,税改最紧要的问题是什么?

  杨崇春:当然是建立公平的税收体系,即建立完善对不同经济主体无差别的公平的税收待遇的税收法律体系。就是说,既要按照WTO的规则,给予外资的国民待遇,也要防止由于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可能导致的对内资的“隐性歧视”以及对我国长期经济战略安全的损害和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制定《税收基本法》,制定规范的《税收优惠法》,制定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包括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经济观察报:资源税的调整也是今年税改的重要一项内容?

  杨崇春:我们要建立绿色的税收体系。在十一五规划中有两个重要数据:一是到2010年要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二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意味着能耗总量的增速要从目前年均15%下降到1.5%,其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要克服资源及能源浪费约束、环境污染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迫切需要研究制定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这包括调整完善废旧物资税收政策,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调整完善环境保护税收政策,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调整完善资源税政策,促进资源的节约、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这次对消费税的政策调整,很大程度上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