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建设银行去年赴香港上市后,近来市场又传出“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将海外上市”的消息。伴随四大国有银行上市脚步,国企海外上市再次成为争议的焦点。
大量优质国企如建行海外上市,确实存在“肥水外流”的尴尬———内地投资者无法分享这些优质企业的成长,内地资本市场也会因优质企业资源的流失渐被边缘化。不只是尴尬,企业海外上市导致股权国际化,也存在一定“控制权外流”的风险。
这种种尴尬和担忧,能成为阻止企业海外上市的理由吗?笔者认为,企业纷纷海外上市,并非盲目,而是全球化经济、开放市场环境下的理性选择。对于银行业而言,随着今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大限的到来,国内银行就要在国际规则下参与国际竞争。目前,我国大部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不达标,又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与外资银行的“公平竞争”?赶在大限到来之前,上市融资提高资本充足率,似乎成为银行们的必然选择。而自去年4月以来,沪深股市则因让道股权分置改革,暂停了IPO,“何时恢复”目前仍没有时间表。当银行上市的紧迫需求,遭遇沪深股市融资“无门”,海外上市也就成了这种必然选择的趋势。
不仅是银行,企业海外上市都有其理性的诉求。市场开放不应只是引进来,更要走出去,而走出去的途径并非只有海外投资,海外上市或许也应是一条通路。对企业来说,通过海外上市适应国际规则很重要,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市场更为重要。当建行上市之初,不少市场人士纷纷指责其股权被“贱卖”———美洲银行和淡马锡两位战略投资者入股建行的价格大大低于现在的水平时,却似乎没有看到成本背后的收益。正如建行董事长郭树清所说,建行能取得较高的公开发行定价,与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密不可分的。而正是依托了战略投资者的国际声誉,建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也大大提升,这也将是其拓展国际市场的有力武器。不仅如此,战略投资者支付的成本还包括不在华开办新的分支机构,并关闭已有零售银行业务的承诺。从这一点来看,企业海外上市的任何支出和收益、风险和机会,都将是一种等价的交换。
企业海外上市有自身需求,也符合市场规律。批评和争议,并不能阻挡当前海外上市的热潮。我们何不换种思路看“海外上市”,或许给企业一些实实在在应对风险的建议更为重要。(摘自:上海国资委网站)
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