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进程中,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大都市圈(也称三大经济圈)先后崛起,并成为了全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风向标。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经济走向大城市区域、特别是向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都市圈集聚,从而使得三大都市圈成为了中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空间。
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
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长三角紧临东海,为中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环渤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北部地区,通过京津唐城市带引向中国北方腹地,区位特殊,工业密集、城市密布,是内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由京津领衔的环渤海湾经济区产生于1986年,一般认为,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其目标是打造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世界级城市。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已形成了“5+2”战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河北、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五个省区,北京和天津两个市。
三大都市圈各有特色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环渤海地区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密集区和大型城市群;区域规划发展的起步较晚,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于珠三角和长三角明显落后;开始全力构建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建立“多赢”的区域协调和合作新机制。
三大都市圈未来的发展
珠三角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为:一是调整发展模式结构。实行两大调整,把“轻型化外源型经济”调整为“轻型化与重型化相协调的外源型经济”,把“外源型经济”调整为“外源型与内源型相协调的经济”。二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包括三个方面:把珠三角的目标定位为中国南方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把建立一个国际化的操作平台作为珠三角未来战略发展的关键,把全面推进“9+2”泛珠三角发展战略作为增强经济增长后劲的重要抓手。
长三角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为:一是把苏、浙、沪“三合一”的经济分立化形态提升为“三融合”的经济一体化形态,抓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协调;二是把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四个中心”定位的国家战略,成为长三角的共同行动战略;三是把市场与政府的两股推动力量整合成为一股合力,全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环勃海地区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体现为:一是把环渤海地区确立为中国北方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以及中国国际人才中心;二是加速形成一个功能分工明确,产业体系互补的骨干城市群;三是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合作,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