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与发力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 18:48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 |||||||||
作者:本刊记者吴德铨/文 这是一次重要的战略转变,农业、农村和农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06年3月, “两会”落幕,新农村建设已然开篇。 “一号文件”提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财政的倾斜与引导 财政部长金人庆曾提出“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那么,新农村建设,国家财政要投入多少钱,怎么用这些钱?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现在有说要几万亿,我看不现实。”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农业问题专家卢迈接受《证券市场周刊》采访时说,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北方的村子居住集中,可以建水塔集中供水,而南方乡村居住分散的地方,可能就没有必要修水塔,山泉引下来通到各家各户就行了。比如陕西那样比较贫困的地方,要解决的是改灶省煤、改畜圈远离人居,修路改厕、改造小学校,这些是很实在的事情。另外,多搞一点疾病预防,建村的卫生所,改善公众卫生,这是比较迫切的,其他的可以根据需要慢慢来。 他说,根据在陕西、福建、浙江等几个省调查的情况看,新农村建设搞整村推进,平均每个村100万元应该差不多。全国68万个村庄,扣除一些有积累、自己能搞建设的乡村,如果全国有50万个村庄需要财政投入,大概需要5000亿元;用10年时间,每年投入500亿元。政府预算中下到各部门、可以整合到县一级财政使用的,如扶贫款、修路款等,大约有一二百亿元,国家财政每年增长大约5000亿元,每年从新增财政里拿出300亿元-400亿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是可以承受的。 3月8日,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表示,要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调整财政支出存量,把增量重点向农村倾斜。2006年预算安排支持农业的资金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与此同时,全面取消农业税;完善和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2182亿元,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8年全面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以农村乡村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使农民负担不反弹。 农村基础设施是受惠重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新农村建设将贯穿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直到2050年国家财政要投入多少难以准确估算。应该注意的是,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呈下降状态,“八五”为9.75%,“九五”为9.29%,“十五”为8%左右。尽管财政对“三农”支持力度不小,但历史欠账太多,财政支持总量仍在较低水平。经济学家萧灼基建议,“十一五”期间财政支农比重应该达到10%,2020年前争取增加到12%左右。 韩俊提醒说,长期以来,社会效益显著、受益对象不仅限于农业的重大水利、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一直统计在农业投资中,夸大了政府支农投资规模。“十五”期间,中央在农业基础设施上投资2840亿元,其中重大水利和生态工程占70%以上,直接用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仅占11%。而且,地方财政支农预算在执行时存在重大偏差,尤其县级财政支农支出水分很大。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投资的重点领域。农业部的研究认为,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主要在交通、水利、燃料、饮水和环境,而农村与城市的衔接在道路、水、电等公共设施,因此农村规划应着力在这些方面,尤其是交通,对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非常有帮助。“路修到哪里,贫困就解决到哪里。”据国际研究机构的数据,较好的农村道路,可以使化肥成本降低14%,收入增加12%,方便的运输条件能促进农产品深加工。 卢迈表示,每年500亿元左右的公共财政投资,不是太多但是会产生相当大的效果。举个例子,韩国在1970年代开展“新村运动”,鼓励农民自主制订计划,铺路架桥,建设会馆和游戏场等公共设施。从1971年到1973年期间,韩国政府投入“新村运动”119亿韩元,所取得的成果为总投资额的5.6倍。 创新机制提高生产力 “扎实稳步推进”是一号文件为新农村建设定的步调,但社会舆论对财政倾斜下的新农村建设仍寄予很高期望。专家提醒,新农村建设旨在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首要目标。如何保证投入产出?唯有创新投入产出机制,形成农村新生产力。 投入机制方面,“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靠财政。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要发挥先导作用。”韩俊表示,全国有60多万个村庄,把村庄一级农民可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都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不现实,政府投入只起引导作用,要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在投入中的主体作用。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要搞好农村金融改革,为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创造环境。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小、投资分散,需要依靠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去落实,可以采取中央政府下拨资金专款专用,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必须追加一定比例配套资金的办法。同时,让农民出一点钱,让他们有积极性参与、监督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 除了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透明化,卢迈建议说,在中央财政增加对地方和基层干部转移支付的同时,要进一步改革干部的绩效评估办法,可以借鉴目前在计划生育等工作中采用的百分制计分卡,增加新的指标内容,让农民参与对干部工作的评估。 对于农村生产力的问题,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近日表示,必须把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放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上,最重要的就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还是初步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尹成杰认为,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广开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务工的劳务收入;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就业和增收能力。 此外,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商品流通体制落后。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表示,农产品市场交易手段落后,农产品批发市场中,98%以上是以传统的现货、对手交易为主,代理结算还不普遍,会员制、竞价拍卖、远期合约交易和期货交易方式处于萌芽阶段。要把农产品市场建设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畴,新建、扩建和改造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