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延春 北京报道
关于外资的争论又一次泛起。不过,此次争论直指外资是不是已经在中国实现垄断性并购。
这次争论也被看作是对《反垄断法》一再推迟的忧虑。2006年被认为是中国的外资
并购年,业界对《反垄断法》的呼声高涨。业界普遍希望全国人大常委会6月能对该法草案进行立法审议。
实际上,关于利用外资的争论不断演绎,大约每隔三、四年就会“轮回”一次。1980年代初,围绕着中国是否应该利用外资、以市场换技术是否必要,展开了激烈争论;1988年前后,围绕着外资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是否被外资利用等问题,展开了新一轮争论;1995年前后,围绕外商投资是否威胁了国家经济安全、垄断了中国市场、挤跨了民族经济和民族品牌等问题,又掀起了一轮争论。
2004年开始至今,关于利用外资的争论再次泛起。从外企偷税漏税,到跨国公司品牌信任危机;从“内外税合并”,到此次外资垄断性并购,争论不断。
80年代外资进入中国,从最初的合资、合作和独资,即“三资企业”逐步演变为近年大量的“独资”和并购事件,外资在华的投资结构大约经历了如此三个阶段。
在我国陆续出台《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和《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之后,跨国公司在中国大规模并购提供了可能性。
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并购厦工集团,到美国凯雷集团欲并购徐工集团,跨国公司直接并购中国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的案例开始逐步增多。
这不免带来对外资并购的担忧。
外资并购是不是已经形成行业的垄断?“外资并购是不是已经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质疑声音不断。
一些学者认为,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通吃“中国的龙头企业,已危机到中国的经济安全;但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外资并购是正常的市场化行为,外资目前的并购行为并没有违反中国本土的法律,也符合中国加入WTO的承诺。换句话说,跨国公司不过是在构建其全球的产业链、只是将日益开放的中国纳入自己的体系。
卡夫食品公司的李国亮对本报说,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垄断的管理体制,而不在外资并购。卡夫公司是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李国亮说,上市公司国有股与法人股转让给外商,一个愿意卖,一个愿意买,完全是市场行为,觉得收益低,不划算,国资委可以不卖。关键是国资委如何管好自己的家底。
实际上,对于外资并购,中国也有相关规范文件。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中说,为防止并购“造成过度集中”,“规定”限制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市场营业额(当年超过15亿人民币),并购关联行业的企业数量(一年内累计超过10个),市场占有率(20%)和并购后导致并购一方当事人市场占有率(25%)。
我国发布的《外商投资生产指导目录》,其中将生产行业划分为四类,分别是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外资进入的。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金伯生研究员说,因此并不是所有行业都对外资敞开。
而发改委近日也将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4年修订)》进行再次修订。
许多学者也一直在呼吁,《反垄断法》应该尽快出台,并成立类似美国等西方国家那样的外国投资委员会,严格审查外资并购行为。
目前,我国每年利用外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10左右。外资企业的出口与进口均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外资企业交纳税收占全国税收20%以上。外资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达2200万左右。外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