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认为
改变经济结构必须让更多农民进城
昨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闭幕。大会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简称“十一五”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国民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纲领。
“十五”期间各项指标进展是否顺利?“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存在什么障碍?日前,就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报驻京记者采访了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
“十一五”期间必须转变经济结构
记者:您认为,“十一五”期间制约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刘福垣:从目前情况看,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仍然是经济结构。现在各级政府没有意识到经济结构的转变,而是把增长的指标放在首位。我们现在真正需要的是提高现代化的生产方式。
只有当工业生产方式逐步替代小农生产方式才叫发展,把我们的GDP增长从拼土地、拼劳力、拼资源中摆脱出来。
记者:您能否谈一下,如果这种经济结构不发生变化,将会对我们的经济造成哪些影响?
刘福垣:“十五”计划中有一个指标叫耕地保有量没有完成,我认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经济结构没有改变。我们的耕地现在是被两头占用。城市搞现代化,需要圈占耕地。在农村,农民自己也在拼命地挤占耕地。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很多空壳村。很多人离开了农村,地还在那里摆着。这样两头占地国家怎么能够承受得了?据估计,如果现在把空壳村中的小农户都转移到城镇中,我们国家的耕地就能多出2亿亩。
记者: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经济结构的转变,那么您认为制约地方政府不注重经济结构转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刘福垣:我认为,有些地方政府不注重经济结构转变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吏制和税制。也就是我们通常考核干部的指标GDP和税收。我们的干部制度、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到现在为止还是以GDP为中心。在税制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多上税,纷纷引进重化工的大项目,这就导致了我们很多大城市没有发挥大城市的作用,而是抢夺了中小城市的饭碗。
必须让更多的农民进城
记者:您认为,经济结构的转变除了要改变政府的考核标准外,还有哪些解决办法?
刘福垣:要改变我们的经济结构就必须让更多的农民进城。要建设新农村,必须先有新城市。政府3万多亿元的财政收入,要优先保证农民进城。现在给农村修建高速公路,都以为是给农民好处,农民会高兴。其实,这种措施就等于保证他们将来永远是小农。
只有改变他们的命运才是根本的大事。大多数农民进城了,享受城市的现代文明,剩下的一小部分种地的人就会富裕起来。只有这样,整个经济才会往前发展。
记者:但是,现在农民进城已经产生了很多问题。在很多地区,农民打工完之后依然会回到农村。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福垣:农民进城确实会产生很多问题。但是,我认为,这些问题不能说是农村的事情,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在城市。没有新城市就没有新农村。要解决好经济结构的问题就必须把城市结构开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居民住宅这三个问题解决好。
我认为,现在户籍制度已经不是问题,最主要的还是社会保障。如果中央统一转移财政支付,这个国家的公民不管走到哪,在哪里失业就在哪里享受社会保障,由全国统筹,地方政府就没有心理障碍了,也不会排斥农民进城。
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由中央财政统一支出。这样做,地方政府也就不会排斥农民进城。
贫富差距悬殊
是因为存在权力分配
记者:有人认为,中国目前贫富差距悬殊也是因为农民太多造成的。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福垣:经济结构不变,贫富差距也就没办法解决。“十一五”的指标也就更难完成了。不过,我认为,贫富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每年没有老老实实地按要素分配。市场经济应该按照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对大家既是公平的又是有效的。按照这个,收入是有差距的,但是不会像今天差距这么大。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没有按照要素分配。有的人打着改革的旗号,把国有资产私有化。这种行为是非要素分配,是暴利分配、权力分配和寻租分配。国民收入这一部分分配过大,造成了我们今天的贫富差距悬殊。
本报驻京记者 吕天玲 实习生 王丹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