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重庆三管齐下围剿历史遗留欠款 打造信用环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 02:44 第一财经日报

  两年清欠334.5亿元,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廓清重庆信用环境

  本报记者 程维 发自重庆

  昨天举行的“重庆市信用环境新闻发布会”上传出消息,重庆用两年时间清理了334.5亿元各类历史遗留欠款。为打造信用环境,政府在清偿政府机构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时,采
用了一些强硬的“非常规手段”。

  20多部门联手清欠

  重庆市经委副主任吴光在会上称,自2003年以来,该市用两年时间清理了各项欠款334.5亿元,差不多提前一年完成了“3年清欠”的任务。

  吴光说,在这两年中,重庆市将国有企业200亿元

不良资产打包,并与银行谈判以打折支付的形式冲抵这些债权,从而化解了当地国有企业在银行的巨额欠款(详细报道见本报去年12月26日《重庆渝富变身“债务过滤器”,国资经营化死棋为活局》一文),并使当地不良贷款比率从清理前的20%下降为8.3%。

  此外,重庆还清偿了31.42亿元社会工程欠款(其中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15.06亿元)、历年拖欠国税9.5亿元、地税7.43亿元、电费8.92亿元、天然气费1.44亿元、民工工资6.24亿元,并累计追缴被拖欠的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项目23.14亿元。

  吴光在回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问时称,当地在清理这些欠款时主要使用了法律、行政、经济三种手段,共有经委、国资、建委、劳动和社保、工商等20多个部门、单位参与,其目的是通过清理各类欠账,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筹建相应信用信息资源系统,再造当地的信用环境。

  围剿“官老赖”

  此次清欠中,最大难点是清理政府投资项目欠款——此前,重庆的政府机构都没有信用一说,因此社会信用无从建立。这方面的清欠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在清偿各级政府机构或有政府背景的投资项目的欠款时,重庆市政府祭出了“硬碰硬”的手段。

  重庆市建委建设管理处处长张琦昨天在会上说,在市长和几个副市长的直接参与下,相关项目清欠时,采用了“一扣三停”的强硬行政手段。

  “一扣”是指如不能按期完成重庆市政府拟定的清欠倒计时分月度指标,则扣罚各区县或相关行政部门的年度行政考察分数;“三停”是指完不成清偿指标的区县,重庆市发改委、土房局、财政局一律暂停其新增项目的审批,暂停其新用土地的审批,暂停财政转移支付。

  去年9月,重庆市有几个区县被处以“一扣三停”,部分区县立即反弹。张琦说:“他们不停地打报告说,市建委阻碍、限制其发展。”不过,这些“喊冤”无果而终,相关区县全力只得配合清欠。

  还有更令人难堪的一招。去年9月,当地一位副市长把该市几十个区县的“一、二把手”召集起来开电视电话会议,当场命令把镜头对准欠款金额排前五名的区县领导,让其表态并提出解决方案。

  除上述“非常规手段”外,重庆市也采用法律手段来清偿政府投资项目的欠款。一位知情者透露,对于该市某街道办事处拖欠工程款不付一事,重庆市相关机构目前正在考虑“若该街道办事处不付款,将予以查封”的措施。

  建设“信用重庆”

  清欠334.5亿元,成本共计多少?由谁承担?重庆市经委市场处处长、重庆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长许定亚表示,由于全部历史欠款分为银行欠款,建设领域欠款,企业外欠水、电、气费及税款,企业内欠工资及应缴医保等费用,以及企业间的恶意拖欠等8类,且本次参与清欠的20多个部门、单位在一个总清欠目标下,各自按工作方案实施,采用了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因此暂时无法测算清欠成本。

  重庆市建委张琦则表示,就她所参与的清欠任务而言,清欠成本主要是行政成本。不过,她认为目前应当着力建设防止恶意欠款的长效机制,防止一些企业或个人将清欠成本转移给政府机构。

  目前,重庆市已经投资2279.2万元,由市工商局出面建立一个信用体系监管平台,对社会信用进行分类监管,建设征信平台,并已录入100多万户市场主体的1000多万条信用信息,这些信息将可在互联网上查阅。在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上,目前已经建立涉及金额400亿元,

信用卡50万户,共计40多万人的银行信用系统。

  许定亚说,重庆的信用体系建设方案2003年即已提出,而且,重庆现在提出了建设“信用重庆”的口号。他说,与国内其他各地的信用建设相比,“重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而其他地方则着眼于建信用平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2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