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PK——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刘崇献的对话
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远弱于上海
从目前来看,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毋庸置疑的,广州作为狭义“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没有太大争议,而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还是存在颇多争
议的。关键还是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与上海相比相差很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周边地区没有发挥带动作用,而是产生了“负拉动”———从这一地区抽取资源与资金,却没有反哺区域经济,例如天津感觉自己的发展受到了北京的压制,河北觉得自己为北京发展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多于获得的利益,从而影响了本地区的发展。
上海和北京作为中国的两个超级大都市,两者自身的发展都很快,但两者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却相差很大。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其快速发展带动了相邻的江苏、浙江相关地区的快速发展,其周边各个主要城市也主动和上海接轨、协调,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长三角”在上海的带动下群龙起舞,渐入佳境。而北京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其辐射带动能力非常有限。事实上环渤海地区在目前和相当长时间内,在经济发展方面难以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中京津冀、沈大、济青三大板块都是在相对独立发展,北京对后两者的辐射影响微乎其微,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而北京对周边地区,即天津、河北的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甚至在很多时候是聚集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形成了“空吸”作用———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造成周边地区发展相对迟缓。
北京经济辐射能力缘何不及上海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辐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一种“溢出”效应,即对周边地区的产业、技术转移力度和对周边地区的产品的吸纳消化能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公报,2004年上海的GDP是7450.27亿元,北京的GDP是4283.3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74倍,所以北京在对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和市场支持方面要远弱于上海。
第二,北京的面积要明显大于上海,并且北京西面、北面环山。北京的面积是16800平方公里,上海的面积是5800平方公里,前者几乎是后者的3倍,这造成了北京自身吸收了其核心城区辐射出来的大部分能量,并且严重阻碍北京对其以北、以西的河北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而上海地势低平,自身面积小,经济规模大,很容易辐射到附近的苏州、嘉兴等地区。上海到苏州的距离也就相当于北京到其郊县密云、平谷的距离。
第三,北京地理位置不如上海。上海的交通状况远优于北京,上海不仅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海运港口,而且是扼长江“黄金水道”龙头的港口,在物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聚集和疏散功能。此外,上海在铁路、高速公路交通方面也是走在前列,经济辐射能量的传导路径比较通畅。而北京只是铁路交通比较发达,在人员集散方面比较发达,而在货物集散方面远不如上海。
第四,经济腹地存在明显的差别。上海的经济腹地要大于北京,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理论上都是上海的经济腹地,并且经济基础好,主要城市布局比较合理,对上海形成“众星捧月”态势,而北京的经济腹地理论上也不小,但经济基础比较差,吸收经济辐射的能力比较差,并且天津和北京的地理布局使二者的辐射产生了抵消作用。
两地的经济辐射能力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第一,北京的“经济中心”化定位。北京在最新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不再强调经济中心地位,这种定位也许会提高北京的生活质量和旅游方面的吸引力,但可能会相对降低北京的经济总规模,从而降低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
第二,“长三角”的协调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15城市市长论坛已经升级为市长联席会议,已经开始从组织方面采取实质性措施,协调发展该地区的经济。而北京和周边地区的协调虽然多次提起,却没有实质性进展,除了河北廊坊等地区接受到北京天津一些经济辐射之外,其他如唐山、保定、承德、张家口、沧州等基本上都是独自发展,来自北京的辐射推动很少。
北京增强经济辐射能力的几种设想
首先,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职能并不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讲,北京也是中国大型跨国企业的控制与决策中心。北京经济中心的地位,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我们不仅不能削弱这一中心地位,反而应该强化它。考虑到北京作为首都和北京市目前的发展特点,在强化经济中心地位时,要禁止新建、限建或转移现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用水量大的产业或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金融业,把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高精尖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第二,向东南发展,逐步和天津一体化发展。北京目前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城区为中心,以环路和辐射路为骨架向外“摊大饼”,向外铺摊子的同时,也是向外辐射的过程。北京郊区已经得到北京明显的辐射,已经在加速发展,其中东面南面基本上已经辐射到了三河、廊坊等地。但存在的问题是,在京津冀之间还是缺乏协调,北京重点在向北扩展,天津重点在向东扩展,还没有靠近的意思。作为京津冀的中心城市,很多中心城市功能是由京津两市共同承担的,如果不能协调发展,将会形成内耗,不仅难以成为环渤海的中心城市,而且在京津冀地区仍将保持一盘散沙,在全国的城市经济群中的地位将会不进则退。所以京津冀地区要加强协调,北京向东南发展,天津适当向西北发展,必要时可以合并廊坊,使两个城市逐渐融合,使北京成为新经济中心、总部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服务业中心,使天津成为航运中心、制造业中心和贸易中心。
建议
由北京市社科院编写的《2005年—2006年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从经济、旅游、交通等方面,就京津冀经济圈如何改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南高北低”的不平衡状况提出了建议。这本《蓝皮书》将成为国家制定“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
交通建议———京津冀各城市间开城际列车
现状:目前,京津冀许多城市间的交通联络线大多不能满足客流要求,且大城市间联络方式单一,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客货运输缺乏选择与必要的竞争。北京同河北省城市间的交通及河北省内交通尤其突出。
蓝皮书建议:京津冀间应实施“畅通工程”,各城市间的交通应通过城际列车、旅游专列等形式联系起来,使得北京到河北各城市、河北省城市之间、天津到北京、天津到河北各城市之间连成“交通网络”、“旅游网络”。
旅游建议———旅游业跨区域合作不应受限
现状:与长三角的旅游业呈现“众星捧月”格局不同,京津冀地区呈现的是“众星伴日”格局。
蓝皮书建议:北京必须首先放开市场,给予周边地区更多的机会,减少政策性条例对旅游企业开展自发性区域合作的限制。对首都旅游圈来说,中央政府的协调必不可少,即应加大中央对京津冀区域合作的政策支持力度。
经济建议———提高环京津贫困带补偿标准
现状:在北京和天津的周围,环绕着32个贫困县、3798个贫困村,其中有272.6万贫困人口。这32个贫困县全部位于河北省境内,面积8.3万平方公里,分布于张家口和承德的燕山与坝上、京广铁路以西的太行山区(保定市范围内)、沧州的黑龙港流域。“环京津贫困带”甚至与西部地区最贫困地区处于同一发展水平,有些指标比“三西地区”(定西、陇西、西海固)还要低。
蓝皮书建议:京津冀相互合作包括产业合作、市场合作和生态环境合作三部分。建议今后所有大中型生态建设和水资源环境保护工程由中央和京津冀共同投资,适当提高对工程管护补偿标准的政策。
辣语
“京津冀”存在天然不平等
“对北京与河北的关系,一直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河北地区应以满足中央政府和北京城市发展的各种需求为目标,而中央和北京市应当对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上有所回报,这显然是停留在八十年代的思维。”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教授、北京市政府顾问孙久文
北京经济发展虽然快,但主要不是靠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是举全国之力支持的结果。北京不具备成为经济中心的条件,如果人为建设,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
———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帆
直议
京津冀的许多问题
需要中央政府的协调同级区域政府间的协调机制作用是有限的,必须是高一级政府的协调,才能真正发挥影响。对首都圈来说,中央政府的协调必不可少。
除了水,张家口还为北京提供生态屏障,使北京市生态环境日益好转。北京应对张家口所提供的生态效益按照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补偿,当然,这样的生态补偿机制需要双方共同协商,由更高层次进行区域协调。———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教授、北京市政府顾问 孙久文
“河北作为‘京津冀’三地惟一的省份,尤其需要有一个超越三方行政权力的协调机构,能出面协调三方的关系。这样对一些重大项目的摆布和投资,以及区域内的分工格局,都会有一些实质性的促进。”———薛维君
(撰文:本报记者 王荣娟、赵志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