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3月13日讯 (潇湘晨报记者 邓蓉 戴丹 实习生 张莹)13日,长沙市统计局发布了《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长沙市统计局局长叶恺钦表示,2005年长沙市生产总值(GDP)跨上了1500亿元的新台阶,这表明长沙作为湖南省经济中心的核心地位已经相当突出。
去年长沙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243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10元。
区域中心优势明显
长沙市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长沙生产总值达1519.90亿元,同比增长14.9%,占湖南省的比重为23.5%,与省内其他市州GDP相比较保持有2—3个百分点的优势。三次产业的增速全面超过全省水平,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12.59亿元、655.27亿元和752.04亿元。“一点一线”地区GDP同比增长13.2%,长沙增速领先其1.7个百分点;“长株潭”三市GDP同比增长14.0%,长沙增速领先其0.9个百分点。
长沙市GDP总量在省内比较优势明显:在省内GDP居2至4位的市州岳阳、常德、衡阳与长沙的差距相当大。2005年长沙比岳阳、常德、衡阳的优势分别扩大337.11亿元、347.99亿元、341.77亿元。“综合考虑长沙在GDP增速及基数上的优势,长沙在GDP总量上的优势还将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分三次产业看,长沙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也都位列全省第一,优势较为明显。
长沙人均可支配收入高
2005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43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10元,且优势呈不断扩大的趋势;长沙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90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了1790元。
长沙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66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155元,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衣着这些体现生活质量提高方面的费用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了31.1%、50.9%、48.0%、22.6%。
消费品市场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长沙以全省排位第3的人口完成其他市州3-4倍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地域性中心城市其市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持续增强。统计资料显示,长沙市去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3.43亿元,同比增长16.1%,增速比全省水平高1.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占比为30.2%,比2004年年报数据占比提高4.8个百分点。
工业综合实力领先全省
2005年,长沙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20.73亿元,在全省的占比为20.9%,占比在全省高居首位,总量超过排位第2的岳阳101.41亿元。
叶恺钦介绍,就全省而言,长沙工业综合实力已经处于突出的优势地位。目前长沙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以高开区、经开区为龙头的园区建设在全省遥遥领先,一大批依托高新技术的新兴企业迅速崛起成为长沙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基石,卷烟、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汽车等行业已经在全国取得了一定地位,长沙工业充满活力,成为全省新兴工业崛起的龙头。
固定资产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叶恺钦说,长沙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之所以在省内无与比肩,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是不可比拟的重要原因。2005年长沙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81.44亿元,同比增长31.9%,增速比全省快3.7个百分点投资在全省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达到34.7%。尤其是以重点工程为龙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2005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37.15亿元。
而从投融资渠道看,非国有单位投资已成为带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2005年完成投资608.8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9.1%,标志着长沙市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成和投资活力的增强。“维持长沙投资强度将是长沙整体经济保持突出比较优势的根本性途径之一。”叶恺钦说。
三产业拉动“两小时经济圈”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长沙市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逐步提高、第一产业占比相对降低的趋势。目前长沙市三次产业比为7.4:43.1:49.5,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低,第二、第三产业占比高于全省其他市州。
叶恺钦说,长沙消费型城市的特点使得第三产业发展很快,对吸引周边城市投资消费、构建“两小时经济圈”非常有利。但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仍在工业拉动,“工业上去,崛起有望”,叶恺钦表示,长沙市要以第三产业促工业,为工业发展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基础。
小资料:长沙GDP连续跨上新台阶
由2000年的600亿元台阶——2001年的700亿元台阶——2002年的800亿元台阶——2003年的900亿元台阶——2004年的1000亿元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