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未来5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 16:10 中国产经新闻 | |||||||||
撰稿/李汉桥 匆匆五十载,悠悠半世纪。 从1956年解放卡车在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开始,中国汽车业已走过了50个年头;这50年中,通过“一五”到“十五”的长足发展,中国汽车业也从边际产业发展成为今天的国民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的第一年,也是汽车业新的五年战略的制定年,今天,中国已依然成为了世界汽车第二大消费国,但大不等于强,在国际上,汽车产业经历了百年的历史,产业整合已经完成,只剩下目前的“6+3”个全球知名品牌通用、福特、大众、丰田、戴姆勒—克莱斯勒、雷诺—日产六大集团以及宝马、本田、法国标致—雪铁龙三家相对独立的汽车公司。而中国目前120多家大大小小的汽车厂商,每年总产量才500万辆,还不抵通用一年的产量。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而且内部无序竞争,资源内耗比较严重。 我们应该看到,外资还是攫取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主要利润,自主品牌依然还处于市场的底端,整个汽车产业结构还依然薄弱。 在过去的一年里,“十五”计划虽画上了句号,但可喜的是,这一年却是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出台最密集的一年。《汽车贸易政策》、《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自动进口许可证签发管理》、《进口车落地完税政策》、《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几大政策几乎是合力而出,这为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最有利政策保障,更为中国汽车业“十一五”规划带来了良好契机。 按“十一五”规划的推算,到2010年,我国汽车化水平将达到4辆/百人。届时,我国汽车工业将基本形成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市场开拓的主导能力;基本形成汽车产品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节能、节材、环保、安全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应用也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更深程度地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这是机会,更是挑战。 机会是借助中国自主创新的战略,解决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品牌空心化问题,抓住全球汽车产业大转移的机会,构建中国汽车产业自主核心竞争能力。而挑战,则是在“十五”发展的背后,自主品牌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全球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能不能够利用“十一五”规划,弥补和缩短这种差距,则是每位汽车业者面临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