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信心指数下降 中国非公经济破茧尚待时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 13:23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三日电 题:非公经济破茧尚待时日 中新社记者 俞岚 近日,全国工商联的一份调查显示,“非公经济三十六条”颁行一年,民企对非公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指数下降了三点六个百分点。
回想一年前,初闻“三十六条”,群情振奋。诸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民营企业似乎看到了自己涉足垄断行业的曙光。但一年来,“有名无份”的煎熬让部分民企“很受伤”。 今年的“两会”将目光更多聚集于新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新课题,使得非公问题有所稀释,然而民企代表的诉求不容忽视。宗庆后、李书福等人纷纷表示,“三十六条”落实不畅,民企进入垄断行业困难重重。 “三十六条”明确提出要打破行业垄断,但寄望一纸文件能打破垄断坚冰,则过于理想。文件确定的仅仅是“原则”,离落实尚有不小距离。 在具体操作中,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迟迟没有出台,现有规定与文件存在冲突。在约束不足的情况下,刚性的既得利益驱使现有政策受益者对文件采取了不甚积极的态度,导致“明宽暗严”现象严重。 据了解,目前非公经济在将近三十个产业领域遭遇不同程度的“限进”,这一情况在电信、石油、铁路等垄断行业尤甚。民企手握“三十六条”这柄尚方宝剑,却无法刺破无形壁垒那扇“玻璃门”。 当前,外资在垄断行业准入方面比自己享受了更多的“国民待遇”。内外资所得税合一尚未有时间表。民企亦感“不公”。 统计公报显示,二00五年中国私营企业实现利润一千九百七十五亿元,增长四成七;其对GDP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 如此重要的一种经济形式理应得到更加公平的待遇。尽管政府出台了“三十六条”,但现阶段,彻底消除歧视,真正实现非禁即入,让非公经济“破茧飞天”,仍然有待时日。一些民企代表委员冀望今年“两会”过后会有所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