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四川重庆争夺中央政府资源 成渝经济区仍是空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 02:01 第一财经日报

  专家:成渝这对“西部冤家”亟须改变计划经济模式下争夺中央政府资源的观念

  本报记者 程维 发自重庆

  “成渝经济区”这几个字,去年10月曾被写进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初稿,但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公布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这几个字已经消失。

  经济区研究者缄默

  此前在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介绍“十一五”规划时透露,将把长三角、津京冀、成渝地区、东北地区等跨省区的经济区发展纳入国家层面的规划,列为“政策关照区”。此后,成渝经济区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初稿“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一章中所列举的十大城市群,这是该经济区第一次荣登全国性政策平台。

  当时媒体认为,这是国家实施区域经济跨省联动,以及寻找西部发开发新路径的重要举措。

  成渝两地所构成的经济带,目前的GDP水平是继

长三角、京津冀、东北老工业基地、珠三角之后的
中国经济
第五增长极。两地于2002年发起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方面的课题研究,其研究成果《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一书为成渝经济区设计的体量为: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占四川、重庆两省市总面积的35.75%,全国总面积的2.7%,常住人口达9960万人。经济区由35座城市组成,包括成都、重庆两座特大城市,16个中等城市和17座小城市,共包含142个县级行政单位。

  《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昨日不愿就成渝经济区未进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一事发表评论。而在去年10月,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曾表示,成渝经济区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甚至是第三极”。

  成渝仍有诸多发展机遇

  “草案中确实没有再提‘成渝经济区’的概念,这也许是为了对各方面进行统筹协调。”重庆市发改委主任于学信11日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不过,于学信认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框架下,重庆仍然拥有诸多发展机遇,譬如最新的草案在“推进西部大开发”一节中指出:“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而重庆、成都正属于“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的“重点开发”区。

  于学信说,此外,草案初稿中的“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目前已改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虽然只改一个“等”字,但身为老工业基地的重庆,也因此被装进了享受倾斜政策的“篮子”。

  两地或应创新进行“双极合作”

  昨日,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蒲勇健称,此次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不提成渝经济区,不再具体提及对某一区域的“特别关照”,在政治操作上是一大进步,是操作手法成熟的表现。

  蒲勇健还说,更重要的是,此举可能表明国家不再以“命名”方式来赋予某一区域以发展特权,而是通过设定“符合条件则予以支持”的方式,来体现公平性和操作的灵活性,并暗示地方政府改变以在发展方面的思路。

  蒲勇健在评价成渝两地的合作现状时说,目前两地都在谈成渝经济区,但两地都还停留在“空谈”阶段。究其原因,在于两地目前依旧沿袭计划经济模式下获得发展空间的习惯性思维,一谈发展,就更多地考虑找中央政府要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近年来,两地在对中央政府资源的争夺也的确颇为激烈。

  “譬如四川争取把

人民银行的西南大区分行落户到了成都,而重庆则向上面争取了一个人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与四川基本平级。”此外,重庆方面援引国家领导人的话说:“要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成都则引用其现有的经济指标说,该市目前已经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此前,四川向中央政府争取到了一个投资200亿元、年产80万吨乙烯的项目;重庆就向上面争取到了该项目的下游项目,投资250亿元,以建设一批石化企业。蒲勇健评价说,两地官员目前“眼睛更多地还是盯着上面,争到了就是胜利”,在按市场经济模式谋求发展方面思考不足。

  因为有争夺而非竞争,因此就难谈合作。蒲勇健建议,成渝两地可通过定期举行“两市市长峰会”,先确立政府合作的框架和平台,在宏观层面上联手争取中央资源。此外,两地的合作不能照搬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模式,因为这两大区域中都有一个“老大”,而成渝则应该采用创新的“双极合作”模式,来解决“一山不容二虎”的问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5,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