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义乌人:生活在小商品市场的边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 18: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张凤安 义乌报道

  “十多年前,这里绝对是义乌最繁华之地。”鲍旭明告诉记者。

  义乌的城中路与篁园路交叉口处的一个小广场上,矗立着一座不到两米高的雕塑老人,头戴斗笠,肩挑货郎担,右手高擎一个拨浪鼓,满脸刻着深深的皱纹。

  当鲍旭明开着那辆略显破旧的出租车经过这座“敲糖换鸡毛”雕塑的时候,偶尔会想起当年全家人发愁如何打发刚刚收获的100担红糖的情景。鲍旭明的父亲会担着糖饼出去,换回带泥土的鸡毛,这是农田里最好的肥料了。

  鲍旭明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卸下了“敲糖换鸡毛”的货担,在广场附近摆起了小货摊卖鞋垫。几年后,父亲花了18万元为鲍旭明在义乌城里购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商品房。自此,鲍旭明开始了第一批富起来的义乌人的城里生活。那一年,他刚好20岁。

  如今鲍旭明28岁了,8年来,他兢兢业业地开着那辆红色的

出租车,生意依然很好。他注意到,街上的广本、奔驰、
宝马
奥迪
车渐渐多了起来,而开这些名车的正是原来那些经常坐出租车的温州商人。

  在义乌城戚继光大道尽头的不远处是历史学家吴晗的故居,在吴晗出生的时候,义乌人“敲糖换鸡毛”的小生意已经存在100多年了。只是吴晗在书写晚明资本主义萌芽的篇章时,并没有想到,这出于生计之需的民间活动,居然催生出如今中国最为活跃的小商品市场,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义乌人的生活。鲍旭明家的变化正是二十年来普通义乌家庭变迁的写照。

  “金盆洗手”

  温州商人包烟纽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里,拿着一个花边样品,从西门的摊位走到东门的摊位,脸上的焦虑已经给出了答案。下午四点了,还没有找到所需要的生产厂家。手中的订单这几天必须出货,否则丢了大客户就意味着这半年白忙了。

  华灯初上,喧嚣一整天的义乌小商品城即将关张,准备把热闹转移到城里的大大小小几千家宾馆和娱乐场所。包烟纽终于从一个流动的小摊贩那里下了样品的生产订单,这一单少说可以挣几万块。

  此时,远在10公里外的义亭镇,鲍旭明的堂叔也接到电话,说找到了生产订单,晚上可以继续开工了。半个月后他们就要将这批货送到包烟纽那里。

  鲍旭明的老家也在义亭,在义乌城戚继光大道往西北方向。

  在吴晗故居以东不到两公里处,正是鲍旭明的鲍家老宅。鲍旭明家是一栋三层的楼房,一楼的一间30平米的敞亮房间里,摆着一张宽约1.5米,长约2米的厚木板。木板上的坑坑洼洼见证了当年熬糖做糖饼的情景。如今木板上已经闻不到透着甜蜜的红糖香,取而代之的是一捆捆花布。木板斜对面墙角处有一架缝纫机,在鲍家仅有的不到两亩地被征用后,这架缝纫机才开始真正忙碌起来。鲍旭明母亲就在上面不停的缝着花边帽子。一顶帽子可以挣5分钱,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做600顶,一个月算下来能挣将近1000块。

  鲍旭明母亲将缝好的花边帽子送到隔壁鲍旭明堂叔家。在同样是三层高的楼房里,堂叔雇佣了10来个女工,埋头做着花边帽子的一道道工序:掐边、走线、质检、封装。

  “现在挣不到什么钱了,一个花边帽子我们只有两三毛的利润,而他们拿去至少卖两块钱。”鲍旭明堂婶说的“他们”,正是像包烟纽这样的批发商。

  十多年前,当鲍旭明的父亲把靠摆小摊赚到的钱给儿子买房子的时候,义乌小商品城也几易其址,从城中路与篁园路交叉口处搬迁出来,形成现在的小商品城,当时每个摊位的租金不过一年三四千元。但鲍旭明的父亲认为太贵了,因为此前他的摊位几乎是不需要租金的。“生意做大了就有风险。”鲍旭明淡淡地解释当时许多义乌人挖了第一桶金就“金盆洗手”的原因。

  此后鲍家几乎不再做小商品生意,而恰恰是这10年,以温州人为代表的外地客商进军义乌,小商品城的摊位租金也从每年几千元被炒到几万甚至十几万元。田地被征用后,鲍旭明家发现,最好的出路就是给温州商人做“代工”。

  “别看我这里有十几个工人,算下来每年也就净挣三四万元。与城里有摊位的人比,我们赚的不过他们的零头。”鲍旭明的堂婶说。而鲍旭明的母亲通过给堂叔家做“代工”的“代工”,每个月还能挣千把块。

  “还好我父亲偶尔开开他那辆拖拉机,帮人运运货,每个月也可以有一千块钱收入。”鲍旭明心满意足。小商品城的一个摊位年租金十万元,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他们曾经挑着小货担的肩膀可以承受的风险之重。

  同时,家庭小作坊也存在困境,舅舅家小作坊近期的遭遇让鲍旭明放弃了这一想法。

  3月6日下午,义乌佛堂镇艳阳高照。鲍旭明的舅舅早早来到佛堂镇的小市场,举着招工牌子。从春节到现在,他们家的小作坊已经停工将近两个月,只靠卖存货支撑。小作坊的投入并不少,鲍旭明舅舅去年投入了10万元,一年辛苦下来没赚多少钱。

  直到中午,招工现场还是招工的人多,应聘的人少。“民工荒”让几位来自江西的工人多了几分选择,但最后双方不欢而散。“利润越来越低,生意越来越难做。”这是鲍旭明家族小作坊面临的问题。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外地客商坐鲍旭明的车,都会问这个本地人,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为什么不做小商品生意,来开出租车呢?“做小商品生意风险太高;搞小作坊利润越来越低。”鲍旭明总是如是回答。

  “现在我开出租车每个月平均有四五千元的固定收入,不是很好吗?”鲍旭明说,在义乌开出租车的本地人不少,除了7万元的押金外,由于许多人拿不到三证(驾驶证、出租车驾驶资格证、上岗证),只好另谋他路。在义乌的任何一个角落里,如果拦下一辆红色的出租车,这辆车肯定是义乌人承包的。红色出租车在义乌有将近3000辆,另外3000辆淡绿色由外地人向出租车公司承租。

  “白天我自己跑,收入大概450元,晚上租给别人收入是300元。扣掉油费200元、承包费210元、养路费100元、维修费100元,我每天可以净赚大约140元,一个月下来就是4000多元。”鲍旭明掐着指头算,“这样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消费很节省的。”

  2004年鲍旭明结婚了,妻子在怀孕期间和生完小孩至今都没有出去工作。但以鲍旭明每年将近5万元的收入折算下来,人均收入仍达到1万以上,“我每天穿着制服上班,所以买衣服的钱也节省下来了。每个月给儿子买奶粉的钱是家里最大的一笔开支。每个月全家消费不到一千元。”

  义乌国际商贸城二期市场于去年底落成,新的商贸城更为现代化。许多商铺摊位仍然在热招之中,10平方米的商铺,一签五年,租金50万。鲍旭明对此心静如水,“今年出租车承包期到期,我还要再续租几年。”而妻子也打算在小孩可以送幼儿园的时候,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节俭过日子,这是经受市场大洗礼后普通义乌人的心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