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储多元化或助海外投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 12:16 经济观察报 | |||||||||
汤新宇/文 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的现状是什么?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的方向又将如何? 市场数据提供了如下线索:
首先,“外储多元化”并不是政府的新观点或新任务。 可以从过去几年中美金资产在中国外储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得到这个结论。 绝大部分的美金资产(>80%)在中国外储中以美国国债、机构债和公司债这三种债券的形式存在。将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债信息和中国官方披露的外储总量相比,我们可以推算出美国国债在中国外储的比重于2000年、2003年和2005年底分别是 46%、39%和31%。据美国财政部的另一数据,在中国所购买的美国债券中,券种间的分配大致是:57%国债、36%机构债、7%公司债。综合两者,我们可以进一步推算出三大美国债券总和在中国外储中的比重于2000年、2003年和2005年分别是: 81%、68%和54%。 当然,外储对于美金的投资并不局限于以上三种债券,这些比重因此低估了外储中的美金含量。但另一方面,处于“储备”对稳定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外储对美金的投资不应该太偏离三大债券这个主流。所以,外储中三种债券外的其它美金投资比例不应该太高。 美金资产比重的持续下降表明,政府早在2002年便已经意识到外储多元化的必要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从这种意义上,国家外汇管理局一月份关于“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的声明实际上是官方对既有策略的公开肯定,而不是对未来行动发出信号。 其次,中国目前的外储多元化程度优于普遍所想象。 华尔街的一家机构最近作过如下估算:假设美金在今后两年内继续对所在国的货币贬值,亚洲各国的外汇储备损失占其GDP的百分数将是多少? 结论是,在美金对所在国的货币贬值10%(正常)和50%(极端)两种情况下,日本外储的损失将分别占其GDP的2%和8%,印度的损失将是2%和9%,韩国的损失将是3%和13%,香港的损失将是5%和23%,新加坡的损失将是8%和42%。 与之对比,中国的损失将是4%和21%。 显然:中国外储相对于美金汇率的风险在亚洲国家地区中居中。政府虽然不能高枕无忧,但也不必为市场风险失眠。 第三,“外储多元化”的进一步实施仍需依赖于传统的金融工具。 将外储转换成对国家有战略重要性的石油和黄金储备是合理的多元化策略。然而,两者都不可能在近期内对外储多元化产生有规模的帮助。 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工程于2003年开始,首期工程计划于2008年完成。其竣工后的石油储备量将可支持15-20天的国内原油需求,即约一亿桶石油。按照每桶60美金的价格估算,这批储备只相当于所预期的2006年底外储总量的0.5%。参照IEA(国际能源署)标准,一个国家的石油储备量应该相当于其90天的进口量。换算后,这个数量相当于我国首期工程容量的约两倍。这就是说,石油储备所需的资金只占外储总量的极少部分。 黄金储备具有同样的局限性。中国的黄金储备总量在历史上曾经稳定不变。据官方披露的数字,黄金储备总量在1978-2001年间一度固定在400吨,在2002-2005年间却一跃达到并稳定在602吨。按照黄金当前的市价,其总储量小于外储总量的1.2%。这种比例对外储多元化的贡献也相当有限。 操作上,大量的购买有可能打破国际石油和黄金市场的价格平衡,使得这种多元化的方法变得极其昂贵。 相反,“传统”的金融工具在规模和操作上都不受局限,而且更具“稳定、收益、流动”的优点。这些传统方法包括:更多地投资欧元、日元、英镑等资产,增设和增加对于高收益币种如澳元、加元等的投入,增设和增加新兴市场的国家债券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对外储多元化的决定,通常是放在更广泛的国家如何管理对外资产的范畴中去考虑。这意味着政府可能将大力地鼓励国内企业投资购买海外项目,甚至可能将外储直接用于此类投资。更多的对外投资将缓解过剩外储所带来的压力,这不仅符合经济发展整体战略,其本身也是一种良好的外储多元化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