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部委专题--国家统计局 > 正文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果初显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 18:00 国家统计局网站

  2005年,辽宁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努力建设和谐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初步成果,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一、2005年全省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

  全年国民经济在上年高位平台上继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80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3.6亿元,增长7.3%,对生产总值贡献率为6.1%;第二产业增加值3906.8亿元,增长16.6%,对生产总值贡献率为60.7%;第三产业增加值3244.6亿元,增长9.2%,对生产总值贡献率为33.2%。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增强。2002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 2002年增长10.2%,2003年增长11.5%,2004年增长12.8%,2005年增长12.3%,增幅虽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但仍然稳定在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之上,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起步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经济发展呈现8大亮点:

  (一)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业再获大丰收。

  2005年,辽宁省继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在全省范围内全部减免农业税,为农民减负5.3亿元。对农民发放种粮直接补贴资金6.4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全年全省财政农业支出6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全省金融机构农业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61.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8.5亿元。广大农民在惠农政策支持下,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克服低温寡照、局部洪涝等不利因素,全省粮食生产再次喜获丰收,总产量达到1745.8万吨,比上年增加25.8万吨,增长1.5%,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林、牧、渔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26.5千公顷。肉类总产量346.1万吨,比上年增长9.4%;禽蛋产量224万吨,增长16.5%;牛奶产量74.9万吨,增长28.1%;水产品产量425.4万吨,增长5.5%。

  (二)工业稳定快速发展,比上年增长20.1%。

  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07.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1%。分季度看,工业生产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呈现平稳回落态势,但落差较小。1-3月增长22.9%,1-6月增长21.9%,1-9月增长20.5%,1-12月增长20.1%。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1、国有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速较快。1-12月,全省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1.22亿元,同比增长22.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49.44亿元,增长24.0%;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143.37亿元,增长27.2%,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2个、3.9个和7.1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69.84亿元,增长16.4%;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99.71亿元,增长11.6%,分别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3.7个、8.5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90.0亿元,增长8.8%,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11.3个百分点。

  2、轻工业高速增长,重工业稳定增长。1-12月,全省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67.14亿元,同比增长16.8%;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40.23亿元,增长30.0%,高于重工业13.2个百分点。其中,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244.13亿元,增长37.3%。

  3、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原材料工业平稳增长。1-12月,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739.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4.6%,比上年增长20.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0.8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89.12亿元,增长30.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83.15亿元,增长29.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187.39亿元,增长28.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114.16亿元,增长10.5%;金属制品业增加值59.38亿元,增长24.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82.28亿元,增长0.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业增加值24.09亿元,增长26.7%。

  原材料工业平稳增长。1-12月,全省原材料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97.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5%,比上年增长17.5%,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2.6个百分点。其中,冶金工业增加值515.65亿元,增长19.9%;石化工业增加值759.33亿元,增长14.4%;建材工业增加值122.13亿元,增长23.1%。

  4、主要产品产量多数上升,少数下降。1-12月,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的主要有:轮胎外胎1095.65万条,同比增长18.4%;塑料制品99.03万吨,增长23.0%;生铁3108.03万吨,增长22.6%;钢材3206.08万吨,增长21.9%;水泥2614.61万吨,增长16.0%;金属切削机床11.09万台,增长18.8%;数控机床1.49万台,增长51.6%;民用钢质船舶184.74万吨,增长61.1%;载货汽车4.34万辆,增长35.6%;铁路货车3645辆,增长95.7%;手机102.40万台,增长74.4%;程控交换机15.38万线,增长150.4%;彩色电视机550.21万台,增长58.9%。化学纤维23.70万吨,下降17.7%;内燃机3597.41万千瓦,下降11.6%;金属冶炼设备6.34万吨,下降15.1%;微型电子计算机26.67万台,下降85.0%;原煤6152.80万吨,下降5.6%;原油1260.96万吨,下降1.7%;天然气11.72亿立方米,下降7.5%;原油加工量5233.61万吨,增长3.4%。

  5、产销衔接水平有所提高,出口交货值增长24.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1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586.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重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147.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72.3%,增长25.1%。轻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39.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27.7%,增长22.4%。

  (三)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00亿元,重点行业投资明显加强。

  2005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实现4204.37亿元,比上年增长40.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70.45亿元,比上年增长41.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33.92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特点是:

  1、非国有单位、地方项目投资增长较快。分经济类型看,1-12月,全省国有单位完成投资1240.26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29.5%,增长33.6%;非国有单位投资2964.12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70.5%,增长43.1%,高于国有投资增幅9.5个百分点。分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478.93亿元,增长31.7%,地方项目投资3725.45亿元,增长41.3%,高于中央投资9.6个百分点。

  2、第二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工业投资比重提高6.6个百分点。全年第一产业投资134.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8%。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3.1%,提高到3.2%,上升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998.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2%,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42.1%,提高到47.5%,上升5.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1959.06亿元,增长63.2%,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40.0%,提高到46.6%,上升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2071.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1%,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4.7%,降至49.3%,下降5.4个百分点。

  3、采矿业和制造业投资大幅度攀升,重点行业投资成倍增长。全年采矿业投资234.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9%,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4.9%,提高到5.6%,上升0.7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4倍、2.47倍和3.82倍。

  制造业投资得到明显加强。全年制造业投资158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7%,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31.4%,上升到37.6%,提高6.2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纺织业投资分别增长1.14倍和1.69倍;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工业投资分别增长94.2%和68.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分别增长65.7%、1.61倍和1.42倍。装备工业和通讯设备及电子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31倍和1.42倍。

  4、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水利环境等行业投资力度较大,教育、卫生、批零贸易业投资稳步发展,信息传输、住宿和餐饮业投资水平下降。全年金融业投资17.49亿元,增长3.23倍,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0.1%,上升到0.4%,提高0.3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38.87亿元,增长50.3%,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0.9%,与上年持平;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269.58亿元,增长60.1%,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6%,上升到6.4%,提高0.8个百分点。教育投资89.79亿元,增长31.6%,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2.3%,降至2.1%,下降0.2个百分点;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23.31亿元,增长19.8%,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0.6%,与上年持平;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投资131.99亿元,增长30.7%,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3.4%,降至3.1%,下降0.3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41.28亿元,下降18.8%,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1.7%,降至1.0%,下降0.7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投资43.72亿元,下降8.8%,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1.6%,降至1.0%,下降0.6个百分点。

  5、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7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614.1亿元,增长24.2%;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113万平方米,增长4.9%。随着商品房销售的持续增长,空置面积继续减少,到年底,全省商品房屋空置面积为1439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2.9%,回落17.1个百分点。

  6、自筹资金和利用外资能力继续增强。2005年,辽宁省投资到位资金4370亿元,同比增长39.1%。在城镇建设项目当年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80.6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4.1%,比上年增长58.1%;单位自筹资金3034.4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69.4%,比上年增长48%;国内贷款534.2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12.2%,增长23.3%;利用外资121.4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2.8%,增长30.3%。

  (四)国内需求稳中有升,市场价格平稳走低。

  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99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按城乡分,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523.75亿元,增长13.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75.24亿元,增长13.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479.21亿元,增长13.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53.07亿元,增长14.4%;其他行业零售额66.7亿元,增长8.8%。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吃的需求平稳增长,穿、住、行、用及医疗等需求明显上升。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类值看,食品、饮料、烟酒类销售额比上年增长9.3%;服装鞋帽、针

纺织品类增长16.3%;
化妆品
类增长25.9%;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8.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0.7%;中西药品类增长20.3%;家具类增长51.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1.5%;汽车类增长24.4%;通讯器材类增长15.9%。

  在市场销售稳定增长的同时,价格水平呈平稳回落趋势。1-12月累计,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4%。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三季度回落0.6个、0.2个和0.1个百分点。从8大类指数看,上升和下降各占一半。其中,食品类上涨1.8%,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6.3%,居住类上涨4.5%。其他4类指数均有所下降,衣着类下降3.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7%,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3%。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也呈逐季回落态势。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上涨5.1%,比上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累计上涨8.1%,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

  (五)出口总额继续扩大,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

  1-12月,全省完成进出口总额410.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其中,出口234.39亿美元,增长23.9%;进口175.74亿美元,增长13.4%。从出口经营企业类别看,国有企业出口59.77亿美元,增长12.4%,三资企业出口133.28亿美元,增长22.3%;私营企业出口31.14亿美元,增长67.2%。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108.14亿美元,增长27.4%;加工贸易出口117.76亿美元,增长23.8%;其他方式出口8.49亿美元,下降9.9%。从出口商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80.74亿美元,增长14.4%,高新技术出口26.08亿美元,下降9.9%。年末,辽宁省对外贸易国家(地区)213个,贸易额居前五位的分别是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和沙特阿拉伯。

  利用外资快速增长。据外经部门统计,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2686个,新签外资合同额110.1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8%和27.2%。在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中,合同外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357个,合同外资额77.16亿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2.7%。

  (六)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600亿元,实现673.96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实现增值税113.05亿元,增长17.4%;营业税164.68亿元,增长16.2%;企业所得税71.93亿元,增长43.9%;个人所得税32.81亿元,增长1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18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6.9%。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农业支出69.56亿元,增长16.5%;科技支出27.96亿元,增长18.9%;教育支出157.41亿元,增长22.6%。

  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不含外资,下同)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966.95亿元,比年初增加1635.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118.6亿元,比年初增加299.91亿元;储蓄存款余额6950.24亿元,比年初增加901.7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958.05亿元,比年初增加1116.0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804.99亿元,比年初增加231.2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444.49亿元,比年初增加646.98亿元。全年累计,全省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9915.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现金支出29943.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累计现金净投放28.12亿元。

  (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比上年增长13.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11.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8.8%,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1.6%,下降4.8个百分点。

  (八)宏观经济环境良好,企业信心保持稳定。

  一年来,辽宁省深入贯彻国办36号文件精神,大力改善宏观经济环境,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努力开创辽宁对外开放的新局面,企业景气和企业家信心两大指数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在130以上的景气区间,表明辽宁省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在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解决,突出表现在速度与效益不够协调,工业盈利水平下滑,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度上升,流动资金比较紧张等方面。

  一是工业利税持续下滑,速度与效益不相协调。2005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形势较好,产品销售收入实现10570.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5%,但盈利水平持续下降。企业利税总额790.36亿元,比上年减少6.79亿元,利润总额349.21亿元,比上年减少65.46亿元。从2005年5月开始企业利润下降,效益持续下滑。1-6月,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减少11.59亿元,下降6.6%;1-9月比上年同期减少29.94亿元,下降10.1%。1-12月比上年同期减少65.46亿元,下降15.8%。与此同时,亏损企业亏损额不断上升,增幅扩大。1-6月亏损111.71亿元,同比增长1.3倍;1-9月亏损156.69亿元,同比增长1.5倍;1-12月亏损213.56亿元,同比增长1.7倍。效益下滑和亏损增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也有辽宁省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落后等多重原因,需要有关部门引起足够重视。从不同角度分析,工业效益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按经济类型分,股份制企业效益下降幅度大。1-12月,股份制企业利润总额119.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73.05亿元,下降38.0%。亏损企业亏损额151.94亿元,同比增长4.2倍。

  2、按隶属关系分,利润下滑和亏损大户主要集中在中直企业。1-12月,中直企业利润总额140.95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9.48亿元,下降41.4%。亏损企业亏损额126.31亿元,同比增长10.2倍。

  3、按企业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盈利能力减弱。1-12月,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利润总额160.66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04.38亿元,下降39.4%。亏损企业亏损额154.9亿元,同比增长4.1倍。

  4、按行业分,石油加工、电力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效益下滑居前三位。1-12月,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净亏损105.89亿元,比上年减少利润182.79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17.45亿元,增长138.7倍;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7.01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利润10.16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4.91亿元,同比增长2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0.93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利润6.99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9.67亿元,同比增长49.6%。

  二是企业流动资金比较紧张,部分行业融资困难。从企业两项资金占用情况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资金和应收帐款同比分别增长19.3%和17.7%,两者占流动资产的比例达33.3%。另据企业景气调查,2005年全省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为89.5,连续4个季度不景气。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融资状况不佳,企业流动资金比较紧张。

  二、2006年经济形势展望及几点建议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受国际石油价格高涨的持续影响,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能在4.3%左右,与2005年经济增长持平,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的趋势。其中,世界三大经济体中的美国经济将小幅放缓,预计增长率为3.3%;欧元区经济复苏缓慢,预计增长率为1.8%;日本有望结束通货紧缩,预计保持2%的增长率。亚洲经济增速可能有所放缓,但仍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0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十五”计划划上圆满句号,新的发展目标开始实施。2006年是我国执行“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是“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之后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并迈出实质性步伐。从总体上看,今年我国经济运行环境将较前两年有所宽松,

能源、运输、基础原材料供求紧张的状况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06年着力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继续实行“双稳健”方针。国家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上述措施,我国经济总体上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据国家统计局三季度预测,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增长9%以上。

  2006年辽宁省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多:一是国民经济持续较快稳定增长,老工业基地振兴已取得初步成效,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二是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政策优势非常明显,发展机遇千载难逢,必将促进老工业基地快速发展。三是基础投资增长较快,经济发展后劲继续增强。随着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2004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重点建设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一些项目已建成投产或部分建成投产,经济发展后劲较足。四是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速进行,为辽宁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制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辽宁省国有企业改革还未到位,开放度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还不足。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了2006年经济工作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加速发展县域经济,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抓好民生工程,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只要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重视速度与效益的协调性,增强内在的发展动力,就一定会在改革开放中实现辽宁振兴。初步预计,2006年全省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增幅仍然会保持两位数以上。面对新的一年艰巨而光荣的经济发展任务,我们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注重以人为本,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是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使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通过提高收入来促进消费增长,以内需增长来拉动经济发展。二是把农村市场作为扩大消费的突破口,通过反哺农业的具体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商品流通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产品,引导连锁店和超市向农村延伸发展。三是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服务价格、教育收费、医疗收费等问题,加快建立个人诚信体系,完善消费信贷政策。

  2、充分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也是经济扩张的有力支撑。在当前辽宁省投资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的效益,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倍增作用,推动消费需求升级。一是引导投资投向基础设施领域,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交通、能源瓶颈,加快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二是加强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方面的投资,加快社会服务设施环境的革新,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提高,带动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三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挖掘民间资金的巨大潜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3、高度重视工业经济效益下滑问题,防止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针对目前辽宁省石油加工、电力行业等主要工业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势头加快,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对重点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影响效益提高的主要原因。同时要加快国有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改组、改制步伐,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紧解决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问题,遏制亏损上升势头,尽快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生产速度和运行质量相互协调起来。要注意克服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把着力点放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优化结构、实现全面协调发展上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