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去留之间看纺织重构产业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 13:55 解放日报

  如果我们都是以内耗为代价抢船出海,出口数量增加再多又有什么意义———

  去留之间,人们关注着上海纺织的重构,更关注着重构背后一个国家产业立足于世的理由、取舍与成败。

  日前,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将旗下上海三毛股份有限公司36.1%股份以国资划转方式,零
置换给了重庆轻纺控股集团公司。

  此前,上海纺控旗下的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在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地新建8家生产企业。

  而前天,上海纺织集团公司与江苏大丰市政府已经正式签约,纺控将在大丰置地逾百亩建上海纺织产业园区。按上海纺控战略部署,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部分纺织企业将陆续搬迁至此地。

  去的去,留的留,比如一个个从纺织企业脱胎而来的时尚创意产业园,比如一家家以品牌附加值为核心的设计师工作室,比如一条条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性能纤维生产线……去留之间,人们关注着上海纺织的重构,更关注着重构背后一个国家产业立足于世的理由、取舍与成败。

  一顶帽子的真实价值

  “中国制造”,这个如今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世界标签,见证着无数中国企业的荣光,更多的却是辛酸,中国纺织企业尤甚。

  荣光的是,中国纺织业对世界很重要———2004年,中国纺织产业加工量2400万吨,占全球总量1/3多;出口973亿美元,占全球近1/4。

  辛酸的是,与天量相对的低附加值———以帽子为例,中国企业将做好的成品出口给美国一级代理商,价格仅一二美元,最后贴牌进入配送、流通渠道,到美国最终消费者手中时却可以卖到20美元-30美元;以毛衫为例,2004年中国优质毛衫出口的平均价格为7美元多,2005年下降到3美元,最低的已卖到0.8美元,连本钱都不够。

  来看看米兰的例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米兰也经历过品牌的真空时代,也只能靠跑量维持纺织业的生计,随着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兴起,服装业已经成为今日米兰的支柱产业,意大利的面料成为全世界最高级面料的代名词。奥妙何在?时尚教育与科技创新。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瑞士人还在做服装面料,但瑞士的服装辅件做得就像她的手表和军刀一样精致;最新的空中客车上也用纺织纤维,据说其纤维材料的重量已经达到飞机总重量的40%以上;美国人用纺织技术做的人工肾、神经导管,其价值计量单位是“克”,而中国出口服装计量用的是“吨”。

  中国纺织企业都应该大声问自己:我们在为谁生产?我们纺织品的附加值在哪里?如果我们都是以内耗为代价抢船出海,出口数量增加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国纺织产业缺的就是智力,是头脑。

  一家老厂的现代活法

  春明人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美国《时代周刊》会在封面文章中惊叹他们的老厂是“上海苏荷”,并将其与东方明珠、上海博物馆、新天地等一起,列为上海新地标。

  位于苏州河南岸的上海春明粗纺厂,原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志俊的家庭企业———信和纱厂,拥有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4万多平方米。上世纪90年代,春明粗纺厂经营困难几近停产,一些空出来的老厂房被艺术家看中改造成为艺术工作室。春明粗纺厂从中窥到了转型良机,将老厂房整体改造为时尚创意产业园,引进了英、法、意、瑞士、以色列、加拿大等1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十多个省市的百余位艺术家,开办了画廊、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影视制作等100多个创意工作室,其中有蜚声四海的瑞士香格纳画廊,有闻名遐迩的意大利比翼艺术中心……

  如今,众多时尚灵感与创意在苏州河畔这座老毛纺厂里交汇,对城市而言,是保护了历史文化建筑,推动了都市时尚产业的集聚与发展;对春明人来说,则是激活了老厂房,盘活了存量资源。老厂房的租金年年看涨,在支付全厂800多位离岗职工的生活保障资金后还颇有盈余。春明老毛纺厂的现代新活法,折射出上海纺织新产业定位中“留”的一方面———时尚纺织,利用上海这个国际化的平台整合海内外时尚资源,打造中国纺织的“时尚头脑集群”。

  “留”的另一方面是科技纺织,联手国内外科研机构研发高科技纤维及面料,打造中国纺织的“科技头脑集群”。尽管历经调整,上海纺织业仍然保留了完整的国内销售网络,相当的国际贸易份额和强大的纺织科技研发体系。集挑战与机遇于一身的上海纺织应当做、也必须做那些发达国家至今仍技术垄断不肯转移的产品,做那些有原创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与一味追求制造规模与产能的传统纺织业不同,现代纺织业有一个从前道科技开发到后道时尚培育的完整产业链。纵观全球,现代纺织业的高附加值主要来自围绕科技与时尚的智力。无论是领先世界的莱赛尔、芳砜纶等高性能纤维生产线,还是海纳百川的M50春明、卓纬700等创意园,都是上海纺织新产业链条中“留”在上海的“头脑”环节。

  一个产业的凤凰涅磐

  三毛的“去”,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上海三毛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上海毛公司,上世纪80年代拥有全国1/6的毛纺绽,公司旗下有5万职工、50多家毛纺企业、每年向国家上缴利税5个亿,有“三五公司”之誉。如今的三毛,尽管仍握有高档毛纺面料的技术,仍握有主营企业保持赢利的资本,但论规模,其1万多个毛纺锭的数量在全国340万个毛纺锭总量中无足轻重;论成本,其远离原料产地和高于西部地区一倍以上的人力资源价格致使毫无优势可言。三毛公司一位中层管理者自己也坦承,三毛目前最大的本土优势资源,是市中心老厂房330多亩占地的升值空间。

  从三毛自身发展来看,此次易主重庆可谓传统毛纺业凤凰涅?的良机———将重庆低廉的商务成本与上海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不仅可迅速提升西部地区毛纺业水平,还能进一步提高中国毛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

竞争力

  也许会有质疑:三毛以划拨的方式易主重庆,是不是上海国有资产的流失,会不会影响上海纺织业的产值?这其实是种狭隘的发展观念。当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成定局,当资源的整合流动在全国范围进行,现代产业集群就不应再是空间上的简单集中,而是在产业链上从以往的“为我所有”上升到“为我所用”———把位于上海市区的纺织制造实施提升式转移,构建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的制造集群;把销售和市场铺在海外,构建起以品牌为载体的通道集群;把全球智力引进上海,构建以科技与时尚为核心的头脑集群。

  三毛制造业外移了,总部仍然留在上海;上海纺织制造业外移了,“头脑”仍然留在上海。去留之间,曾引领民族工业大发展的上海纺织业如今所承载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纺控集团的战略重组。想像一下,如果在上海这个“纺织头脑硅谷”里孕育出10条高性能纤维生产线,培育出20个国际时尚品牌,那将带动整个中国纺织产业的凤凰涅?。

  本报记者 陈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