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新农村建设:希望的田野播下新希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 09:44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程瑞华

  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勾勒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令人向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高度概括了新阶段社会主义,是“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时间内我国农村建设的总目标、总思路。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翻阅一下过去的文件就会了解,“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关注的重点。这次明确提出建设“新农村”,并不是以往关注的简单重复,而是当前农村全面发展的一次新的重要探索。这次提出新农村建设,有其新的时代特征。目前,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顺应这一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也将进行合理调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可能。

  长期以来,农村是生产发展落后、经济凋敝的代名词,农村发展缓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因此,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有富余的财富,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精神文明也要有新进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农村的环境要有大改观,让农民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街道;同样,农村的民主管理也应有发展,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机制。

  这次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这无疑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但这不单纯是多拿几个钱的事,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城市建得再漂亮,马路修得再宽,如果农村落后、农业衰弱、农民富不起来,经济也难以长久繁荣,反而会拖国家现代化的后腿。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考虑,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这就要求我们从思想认识到工作部署都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这“绝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是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可以说,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9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的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农民增收难在哪里

  “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增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近些年农民增收缓慢,人均收入尚不足300美元,全国9亿农民中,还有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2003年,城乡收入差距已由1997年的2.47∶1变为3.24∶1。农民增收难不仅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还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稳定。从全国看,“三农”问题已经影响到城市、影响了国民经济进一步的健康发展,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掣肘因素。因此,只有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才能让农村长治久安。

  最近十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为解决“三农”问题先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力图促进农业发展、缓解农民经济困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仅农民增收问题而言,从1997年到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已连续7年没超过5%,有些年份,粮食主产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甚至是负增长。那么,增收困难的原因在哪里?

  有专家认为,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难题。

  一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发展很快,农村发展滞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首先,我国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差距扩大,突出反映在粮食生产滑坡和农业经济发展滞后上。为此,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2000年开始到2005年,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开始出现了良好的势头。其次,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就业保障上的差距也在扩大,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贫困问题凸显,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安置。再次,农民看病难、受教育难、社会保障难等都反映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之间的较大差距。

  二是除了城乡差别,还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如农村人口较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遇阻、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太慢,影响到农村劳动力转移,致使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同时,农村要素市场发育不好。农民贷款难、农业积累向其他产业的转移过多,使农业创业资本很难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制度性缺陷,市场调节能力很弱。还有,一些政府和部门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也有待加强。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要求出发,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实行城乡统筹,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城乡关系。逐步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金融支持不可或缺

  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农村为主题,今年的“一号文件”更是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了出来,充分显示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支撑这一判断的根据是,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2.6万亿元。因此,“一号文件”指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今年的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也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同样,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两会”期间,全国

人大代表杨子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谈了这样一个观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环境改善、文化建设、基层民主建设等内容,需要大量资金。据有关部门测算,仅环境改善一项就需要5万亿元以上的资金。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量,单靠财政投入和农民自身积累显然是不够的。因此,金融的支持必不可少。

  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及我国农业自身积累不足的问题客观上要求其享受更好的金融服务。首先,从农业自身来说,由于其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较大,生产周期相对固定且较长,因而被普遍视为弱质产业,需要给予特别的保护和支持,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更应如此。其次,从我国农业发展史来看,建国以来,很长时期内我国实行的都是牺牲农业保护工业的政策,使农业自身积累不足。现在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应当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其实,在新农村建设需要金融提供支持的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也为金融机构自身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国家的重视,有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方面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9亿农民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宽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