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企业所得税内外合一 > 正文
 

内外资税并轨进入倒计时 外资抢滩优惠最后晚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 02:06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洪其华 发自上海

  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日前透露,国务院将在今年8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企业所得税法草案。这一消息无疑让两税并轨的时间表变得更加明朗。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下称“安永”)中国业务执行合伙人沈钰文昨天接受《第一财经日
报》采访时透露,近来不少海外投资者加快了在华投资进度,尤其在一些本还犹豫不决的项目上,“税收问题加快了它们下决心的速度”。

  外资加速“落子”

  作为国际四大

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永的客户遍及全球,不少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都会听取其建议。而沈钰文是税务方面的资深专家,与国内外投资者长期密切联系,并与国家税务总局和地方官员有相当多的接触。

  “外资的这些举动并不让人感到突然。”沈钰文说,安永了解到的情况显示,外资对于两法合并早有认识,去年爆出的“54家跨国企业游说所得税立法”一事就是明证。它们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反映自己的意见,一方面也作着全球投资战略的调整,而加快落实对中国的投资项目就是最核心的做法之一。

  沈钰文介绍说:“我的好多客户都表达了这个愿望,因为一个项目从开始谈判到最后落实,中间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它们现在想做的就是从各方面加快审批速度,尽早落实下来。按照现在的说法,两法合并后进入的外资,将不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这些反应在地方招商引资部门有着最直接的体现。江苏省江阴经济开发区招商局沈正兴科长告诉记者:“外商现在落实投资项目的速度确实有所加快,在现有能享受的税收优惠条件下,他们更愿意和我们密切配合,共同尽快完成项目审批落实。”

  上月底,全球钢帘线生产的行业老大比利时贝卡尔特集团再次注资5400万美元,在江阴开发区动工兴建江阴贝卡尔特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据沈正兴预测,2006年入驻该区的外资还将保持不错的增长率。

  在离江阴不远的苏州工业园区,其管委会一位工作人员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现在有些外商对于进驻园区有些急迫。由于有些项目审批过程很长,外商常催促我们尽快给予办理。与此同时,他们自己总部对项目的审批也明显加快。”

  苏州工业园区今年2月份新增投资项目已不下20个,其中包括日本著名的久保田株式会社(Kubota)、中国台湾奇美集团、美国奥麒化工、瑞典包装巨头爱生雅等。

  事实上,近来全国各地都闪现着外资的大手笔。

  去年7月,总投资约24亿元的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项目正式落户广州

白云机场;今年2月,诺华公司先期投资8300万美元的中国第一家原料药生产开发基地也在苏州奠基;韩国三星集团正在天津建立其在海外最大的手机生产和研发基地;此外,阿尔卡特、普利司通、美国3M、戴尔等众多跨国企业,也纷纷加快了投资中国的脚步,其中据知情人士透露,戴尔公司一个新生产基地将很快在厦门敲定。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去年全年虽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603亿美元,下降0.5%,但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达44001个,比上年增长0.8%。而且,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中,并未包括银行、保险、

证券领域。

  沈钰文分析道:“尽管外资加速投资中国并非把享受税收优惠当成主要目的,但对于注定要来中国的外资来说,有优惠总比没有好。”

  市场潜力抵消税改冲击

  有人据此认为,外资此举是为抢食税收优惠的“最后晚餐”,沈钰文并不同意。他深信不疑的是,外资加速投资中国的主要原因,其实是看中了中国潜力巨大的市场。

  “从我接触的外国投资者来看,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市场在未来5~10年充满诱人的投资机会,这已经是他们董事会上最为关注的事情了。”沈钰文说。

  安邦咨询高级分析师贺军更指出,对外资而言,“中国逐步透明的政策环境和可预期的投资回报,足以抵消取消税收优惠所带来的冲击。”

  “我们过去作过调查,税收优惠对外资的吸引力已经降低,外资更看重的应是投资是否能取得预期的回报。”贺军说,这就包括政策的平稳性、透明度以及政府效率等因素。

  有研究认为,外资对是否进行投资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政局和法律,其次是市场容量与潜力,再就是要素、禀赋等比较优势,包括劳动力、资源禀赋等。因此,税收优惠在提升吸引外资的竞争优势方面,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影响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沈钰文举例说:“有很多国家税负比中国低,但外资也不愿去。而中国就不同,市场潜力巨大,银行业巴不得明天就进来,服务业也抢着要进来。”沈钰文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23,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