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2006全国两会经济报道 > 正文
 

财政预算:稳健下转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 11:1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孙雷 北京报道

  3月5日,财政部《关于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每位代表、委员的案头。

  44页厚的“预算报告”第一次启用直观立体数据图,包含1/3篇幅的“名词解释”,以
及更多详实数据。这不仅仅是表面的变化。

  事实上,稳健财政政策之下,一些重要变化清晰可见:报告中,财政的公共性越发得以彰显,而作为政策的风向标和主动脉,2006年,中央财政将以更大的步幅,更强的力度,引导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全方位推转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变化的大盘。

  财政政策:“稳健”依然

  以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进一步调减、财政赤字减少为标志,“预算报告”中,2006年的财政政策仍然定调“稳健”。

  按照“预算报告”2006年预算指标安排,中央财政将安排长期建设国债600亿元,在2005年调减300亿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了200亿元,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

  同时,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2950亿元,比2005年预算减少50亿元,这样,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预计进一步下降到1.5%。

  “这显然符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需要。”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教授对记者分析。

  2005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增加5232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

  2006年,中国经济将偏热还是偏冷?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并不一致,“过热反弹论”和“经济下滑论”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根据。

  “在这两者观点之间,我个人认为,下一步经济走势依然处于上行与下行两种并行的局面中,也就是说下一步经济走势正处于十字路口,非常的关键。”不久前的一次会议上,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副司长丛明分析说。

  他认为,这样的情形下,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双稳健可以左右逢源,有保有压,区别对待,既可以防止过热反弹,也可以防止经济下滑,处于一个非常主动的地位。

  而这也将意味着,国债余额、赤字占GDP的比重继续保持了数年来的下降趋势。

  在“预算报告”图四“中央财政国债余额、赤字占GDP的比重”中,人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央财政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在2003年达到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实行以来的最高点19.4%之后,便开始呈现缓慢下行的曲线。

  而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则从2002年开始,便从2.6%(2002年)、2.4%(2003年)、2.0%(2004年)、1.6%(2005年)一路平稳下滑。

  财政支出的重大转向

  平滑的曲线呈现的是一种渐变的前行,单纯考量数字上的调整和稳健财政政策本身,2006并无明显变化。

  但是,“看数字,更要看结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教授如是说。在他看来,财政支出结构正在更加明确有力地转向公共财政的建设,转向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这才是更加值得关注的变化。

  按照“预算报告”的说法,2006年,中央财政支出安排将“着力调整支出结构,有保有压,保障公共支出需要,压缩一般性开支,向农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和群体倾斜;向科技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倾斜”。

  并且,这些计划在“预算报告”中都有着具体数据支持。

  ——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3397亿元,比2005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2亿元,增长14.2%,占中央财政总支出增量的21.4%;

  ——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就业再就业支出1859.82亿元,比2005年增加236.23亿元,增长14.5%;

  ——2006年,中央财政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将达到1359亿元,比2005年增加238亿元,增长21.2%;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将达到200亿元,比2005年增加40.77亿元,增长25.6%;

  ——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安排716.04亿元,比2005年增加115.26亿元,增长19.2%。

  ……

  而上述公共财政支出项目的增幅,普遍高于2006年中央财政总收入、总支出的增长水平(二者的预算增幅分别为11.7%和9.7%)。

  这种变化甚至反映在了政府的投资结构中。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内基建投资总规模1154亿元(包括国债项目资金600亿元和预算内投资554亿元),在数量上与2005年一致。

  而按照计划,这笔钱在2006年将会“优先支持农村建设、科教文卫、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和关系‘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重点项目建设”。

  “现在的稳健财政政策主要是着力在优化大结构——经济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等。”刘尚希教授说,而这,显然将助推全社会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造血”填补缺口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三万亿元,达到历史性的31627.98亿元(不含债务收入),比较2003年净增1万亿元。而按照“预算报告”的提法,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35423.38亿元。

  然而,经济学家提醒人们,即便如此,解决全社会巨大的公共需要缺口,单纯靠财政的“输液”“绝无可能”。

  这将是怎样一个巨大的缺口呢?

  据国家环保总局测算,在“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预计达到1375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6%(同期GDP总量约为85万亿元)。而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在10-15年内完成,总投资将达5万亿左右。

  “稳健财政政策决不是单纯的拿钱政策。”刘尚希教授认为,财政固然要通过支出来满足一部分市场无法给予的公共需要,但它将更多发挥导向性的作用,引导全社会的资本去投资到全社会的事业上去。

  而丛明副司长则分析指出,在2006年乃至整个“十一五”时期,财政的投资可以“进一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十一五”期间,计划整个

垄断行业要逐步向民间资本、向市场开放,同时,对重要资源产品,如,水、气、油、电等的价格,总体上采取市场化改革。

  丛明认为,这些改革将使得民间资本可以大量进入原来财政投资进入的领域;这样,财政就可以采取更多的贴息、参股、补贴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金,从而“既有利于减轻财政风险的压力,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