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2006全国两会经济报道 > 正文
 

大转变:中国新增长模式定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 11:0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郑鸣鸣 北京报道

  3月5日,北京艳阳高照。

  这一天,北京的最高气温上升到今年以来的峰值——15°C。这一天,在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小时8分钟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引起各方关注的升温。

  自2003年上任以来,温家宝总理已做过两次政府工作报告。

  但,这第三次不同,除了有往年的工作回顾,当年的工作安排外,还新增了新的五年规划,即“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内容。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需要“开好局、起好步”,因此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

  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取得的成绩喜人。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较稳的良好局面”。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增加5232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

  不过,“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一些长期积累的和深层次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又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温家宝在报告中说。

  他列举“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主要问题有: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区域发展差距,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等。

  上述问题,实际上就是不可持续增长方式的表现。因为资源无限的利用,技术的不提高,以及人口的无限增长,必将导致增长终止,贫富差距加大。

  不过,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定调了中国新发展路径,更加突出社会发展,强调资源节约。过去过分依赖资源的增长,将转变为依靠技术、人力资本、资源等全面均衡的新发展模式。并且过去单纯突出城市、工业发展,牺牲农村、农业发展的模式将全面扭转。

  “这是一个重大转变”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两次强调“大的转变”。两次强调都与农村有关。

  一次是在谈到今年工作方面。温家宝总理的语速稍微放慢,指出,“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一个重大转变。”

  余音未落,会场上响起热烈的鼓掌声。

  一位参会的人大代表指出,大家鼓掌,其实最关注的不只是投资转向,而是国家发展模式的变化。

  过去,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通过牺牲农村来支援城市发展。比如从1954―1978年,通过农产品压低价格供应城市,即价格剪刀差的办法,国家从农村拿走5100亿元支援城市。此外,农村的储蓄资金,被抽取到城市用于信贷建设,即金融输血,每年就有上千亿。

  而现在这种城乡割裂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各种问题越来越多。比如,2005年城乡收入差距达到3.2∶1,贫富差距加大。

  而且城市的发展也因此裹足难行。原因是,城市生产的大批产品,因为农村消费不起,导致包括钢铁、汽车、彩电、铜、电解铝、水泥等10多个行业严重产能过剩。整个经济存在消费疲软,内需不足,以至于通货紧缩的压力。

  但在城市生产能力过剩时,农村发展和消费却严重不足。现在是改变这种情况的时候了。

  温家宝指出,“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曾提出新农村建设方案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分析,新农村建设,类似于“依靠政府的力量找出或创造出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来消化掉过剩的生产能力,使供需恢复平衡”。

  温家宝承诺,国家将逐年加大国家财政投资和信贷资金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向农村建设,通过坚持不懈努力,使农村基础设施有一个大的改善。

  国家投资转向农村,过去几年已经有表现。据统计,2000~2003年间,中央政府每年为农村地区提供的财政援助高达41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3%,远远高于OECD成员国1.2%的平均水平。

  投资转向农村也引起不小反响。一位革命老区省份交通系统的人大代表对记者说,今年政府对于农村的投入明显加大,过去欠发展的农村有了盼头。比如今年1000多个亿投向农村公路建设,该省就获得了200亿。

  而且这种转向显然不是短期的。

  谈及“十一五”工作时,温家宝总理第二次强调这个转变:“各地方、各部门必须在经济工作思路和重点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建设资金要更多地向‘三农’倾斜,公共服务要更大范围地覆盖农村,全社会都要大力支持农村发展。”

  “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不过,中国的发展路径,除了厘清农村和城市的新关系外,还在于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调整,力图校正投资消费关系。

  温家宝在谈及今年的政府工作原则时说,“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分析人士指出,新的规划和施政纲领,其实是在改变过去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的模式,将经济与社会均衡考虑。此有利于解决国民储蓄率高、消费不力、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的情况。

  过去,中国在社会发展方面,特别是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公共服务方面,政府投入不足。此使得居民在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支出较高,成为新三座大山。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指出,一些政府应该投入的走向市场化,导致居民开销太大。其实,不只是教育和医疗的支出很高,实际上环境破坏引起的代价损失,往往表现为疾病,因此医院“实际上是积累了多重矛盾的最后反映”。

  政府对于医疗卫生、教育、社保等投入不多的结果是导致百姓握紧钱袋,不敢消费。

  按照世界银行的数字,中国是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与美国过分依赖消费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接近万亿的养老、医疗等社会欠账,导致居民消费率低,而中国经济增长只能依赖过高的投资和出口。

  截至2005年12月,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4万亿元,比上年新增2万亿以上,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10年来,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

  不过,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对本报说,国家增加对于医疗卫生、教育、社保等方面的投入,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使得最终消费率提高,从而有利于经济获得长久持续的增长。

  温家宝指出,“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他强调,“要抓紧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要切实做好就业、社保、医疗、安全生产等工作。”

  他承诺,将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

  按照计划,今后五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将力争将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

  “约束性指标只为经济可持续增长”

  分析人士指出,新的年度和五年规划目标,力图改变的是中国过去增长依赖资源的形式。其手段是首次设定了约束性指标。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较快,但是使用的世界资源过多,不仅使得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也令人担忧。

  比如,2004年中国消费了世界7.4%的原油、31%的原煤、30%的

铁矿石、27%的钢材、25%的氧化铝、40%的水泥,创造了占全世界4.4%的GDP(普查后数字)。

  2005年,尽管煤炭、石油的消费增幅有所降低,其他的消费却增幅更大。比如中国消耗了钢材、氧化铝、水泥分别为4.0亿吨、1561万吨、10.5亿吨,分别增长20.1%、21.7%、9.0%。显然除水泥外,其他都是经济增速的1倍以上。

  政府工作报告设定2006年GDP的预期目标是增长8%左右,约束性指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十一五”期间,预期目标是年均生产总值增幅在7.5%。新增的约束性指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目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周宏春指出,中国新的方展方式其实是一种生产方式的改变,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上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技术整合,使得经济发展可持续。

  在过去,经济增长无非是技术、资本、资源、人力资本的组合。在工业化初期,资源所发挥的作用很大。此后随着资本的增加,资源利用率提高,成为新的持续增长的必要。

  中国新增长目标的搭配,实际上是要避免走西方工业化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所专家李海舰指出,中国过去大量消耗物质资源的增长,将向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增长转变。

  据悉,今年中央财政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性经常收入。此显示依靠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对于经济的贡献将上升。此也将有利于减少污染对经济的损失。

  “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是针对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提出的,目的是使自主创新成为中国经济的驱动力。温家宝在报告中提出,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科技投入比上年增长19.2%,达到716亿元。

  过去中国环境破坏严重,使得实际GDP增幅大打折扣。按照世界银行测算,1995年中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我国专家测算,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

  不过,发达国家的经验,即推进技术进步,减少人口增长,实施均衡发展,正是中国目前正在借鉴的内容。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科技教育发展等,都是今年和“十一五”工作强调的内容。

  “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温家宝的话语掷地有声。这也是增长模式转型的最终目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