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农村建设中共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 09:34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王济洲 几位来自农村基层的人大代表,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自己特别关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农民得不到贷款?为什么每个农户最多只能贷到1000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当前乃至“十一五”规划的历史性任务。人们常说,解
对于“三农”的投入,除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外,中央已经明确其主渠道是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职能,辅之以邮政储蓄功能的拓展及其它资金投入渠道。 这种“桥归桥,路归路”的融资布局,主要来自农村融资的特性。普遍来看,大部分农村融资均有小额、分散、资金运作周期长、信用环境差、信息不对称等这种普遍性。但是,农村和农民贷款难也需要具体分析。大体来说,对于还处于温饱线下的农村来说,主要应是财政等救济性资金投入的对象;对于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来说,首先需要的是积累发展的原始资本,这是争取外部资金投入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对于那些已经形成经济规模乃至成为产业链的项目,不仅是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的主要对象,也成为其它商业银行所青睐的客户,这在发达地区的农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说到底,贷款难与不难还在于一地农村和农民是否符合基本的贷款条件。 当前解决农村和农民融资最有效和最实际的渠道,首先在于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它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其次应按照中央已经明确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加快改革步伐。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和综合性工程,它决定了解决农村和农民融资难也必然要经过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在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大政方针推动下,在农村金融体制不断改革与创新发展中,新农村建设和金融机构一定能够最终形成共赢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