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2006预测:内需拉动成必然 人民币升幅有争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 01:58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见习记者 陈亭桦 / 北京报道

  2月24日,“2006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在北京召开,与会学者和专家对今年宏观经济做出了各自的预测。结合之前2月21日央行刚发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各方对2006年的宏观经济趋势判断既有相同,也有差异。

  宏观预测稍有偏差

  “年会”上,专家们不约而同地对今年我国宏观经济预测指数作了适当提升。

  早在《报告》发布前,各专家给出的CPI(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与GDP(国内生产总值)等预测指数有多个不同版本:如CPI,央行给出的预测是3.0%,高于央行研究局的2.0%、中科院的1.97%,以及多家投行2.0%左右的预测;央行对GDP预测增长为8.0%,不但低于去年12月央行研究局研究报告预测的8.8%,也低于世界银行的9.2%。

  “央行的预测比较保守,留有余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对媒体给出了这样的论断 。

  “如果CPI达到3.0%,则经济增速会超过10.0%;GDP如果只能达到8.0%,则CPI甚至会出现负增长。” 这位曾蝉联2002-2003年度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冠军、2005年又再度登上冠军宝座的宋国青教授,对今年的经济走势仍持乐观态度。

  内需拉动几成共识

  今年,作为“十一五”规划开局年,央行《报告》提出:今年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拉动内需,使经济保持平稳持续快速增长。

  “年会”上专家也纷纷表示,要靠拉动内需来提高经济增长。

  “2005年,我国发生了外需走弱内需走强的变化。在目前的商品价格比较高,内需比较强劲的状况下,经济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在出口和顺差增长速度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主要指标的变化相当平稳,说明内需在增强。”这是宋国青的观点。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亦在会上声明,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内需不足。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是靠出口、靠外部市场来拉动我们的增长;二是产能过剩。因为内需的不足主要反映了这样一个本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一个奇迹,如果把这个奇迹形容成一辆大卡车的话,那么搭上这辆大卡车的人还远远没有那么多。”

  其实,内需的不足,跟我们的国际环境紧密相关。从近两年欧美贸易摩擦来看,欧美国家对中国产品的排斥已日趋严重,我国出口有可能呈递减趋势。所以,面对外需的减少,我们需要挖掘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

  央行《报告》还指出,拉动内需将有望改变以往过分依赖对外贸易的状况,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增长迅速的外贸顺差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央行对未来通缩压力的警惕。

  “滞胀”不容忽视

  “年会”上唯一近乎悲观的声音,来自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国家发改委研究员王建:“滞胀”将会成为2006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趋势,“现在经济既不可能出现过热,也不可能出现通缩,而是面临着滞胀。”

  在王建看来,导致经济增长停滞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过剩。“如果‘滞胀’成为2006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趋势,那么扩大需求规模就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措施。”

  他指出,2006年将会延续2005年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下跌、利润萎缩的情况,从而使经济增长形势更趋严重。因此他断言,2006年的产能释放规模将会更大,至2007年将有可能进入高峰, 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会比2006年更低,企业产品的价格与利润情况也会更不被看好。

  虽然与会嘉宾并不像王建那样悲观,但多数认为,经济正在缓慢地回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部部长卢中原在会上预测:2006年以后,中国经济可能会慢慢回落,并预计2006年的回落约为0.6%。

  摩根大通亚太董事总经理、中国区研究部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师龚方雄亦如此表示:“中国经济现行还处于一个瓶颈。这实际上是通货膨胀的另一种现象。”

  由于很多改革步骤和目标都需要把这种理性的通货膨胀变成显性的通货膨胀,所以,龚方雄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存在三方面风险:一是全球经济风险,尤其是美国经济的风险将对全球经济环境产生直接影响;二是来自中国的政策风险;三是银行金融和市场风险。

  虽然大家都普遍认为今年的全球风险因素比2005年更好些,但政策风险主要取决于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步骤和速度。

  人民币升幅有微议

  会上部分专家还预测人民币会继续升值,主要依据是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判断。

  通常来讲,紧缩货币环境有两种方式:一是加息,二是货币增值,也可以是加息和货币同时增值。

  但由于目前中国特殊的经济结构,即下游有很多过剩的产业,消费能力不足;上游又有引进的进口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导致原材料和石油造成的上游向下游的机制也不足。

  所以,与会专家认为,

人民币汇率逐渐升值远比加息要好得多。龚方雄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之一。他认为,
人民币升值
的幅度比市场预期的还要大。

  高盛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梁红也同意他的看法,并表示:“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可以考虑让汇率调整来承担稍微大一点的负担。”更多的利用利率政策去调节经济,行政调控的处方药则要少开一点。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先生亦赞同升值观点:人民币将进一步升值,且浮动有所扩大,并大胆提出“还有3%到4%的升值空间。”

  “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不宜过大。”这是银河

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的声音。她认为,这个阶段人民币直接大幅度升值,对中国、对世界,都不是有利的,“这种格局将会导致经济的失衡。”

  因为在她看来,中国去年大幅顺差的原因,不是出口增加得特别快,而主要是进口的问题。但是,“通过价格调整来降低出口,这显然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但不管怎么说,“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环境比去年更好,中国经济仍然能保持长久的增长,对风险的预期将要实际、要好得多。”龚方雄仍然是满怀乐观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