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钟灵觉:没哪个村拿上亿搞文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 16:17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刘 伟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之广东东莞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广东东莞报道

  站在15米高的袁崇焕雕像前,60岁的村书记钟灵觉总是难掩内心的澎湃。“民族英雄,水南村的先辈!”他自豪地对前来拜偈的游人说。

  水南村,广东省东莞市北部石碣镇下属的一个自然村落,在省一级的地图上甚至没有标明位置。但在东莞,水南村却名字响亮。

  声名来自于它的富足。

  总计1200亩的土地是这里最宝贵的资源。2005年,水南村全年度创收7319万,人均年收入超过1.1万元。

  原来的水田已被整排厂房代替,除去间或出现的小块菜畦,这里已经看不到任何农村的气息。

  钟灵觉是土生土长的水南村人,担任村书记十几年。20多年前水南村的影像,仍时时在他脑海浮现:图格般的水田、喘着粗气的水牛、冉冉升起的炊烟……经历20年的工业化洗礼,当年的绿野仙踪,已然成为功能齐全的现代小镇。

  当土地上承载的不再是农物,农村的概念在水南便被赋予了新含义,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也有了新的诠释。

  建在村里的工厂

  1979年,在水南村当时的大队部里,诞生了第一个来料加工的港资企业:港华披风厂。

  “那时管得严,外来企业只能建在祠堂、仓库、荒地、河滩等闲置土地上,谁也不敢占耕地。”钟灵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1970年代末的中国,仍是计划经济占主导,除了耕种,土地无论是集体还是国有,都不允许出租和转让。

  但以土地换发展却是当时这个改革前沿地区的最佳选择。

  1982年,在水南村头一块不起眼的荒地上,“水南玩具厂”出现在村民的视野中。这家港资企业在1985年为该村带来的租金受益是300万元——在当时,这是个天文数字。

  “全村都动了起来。”叶炳耀说。这个一手引进玩具厂的中年人,当年16岁,初中毕业,正是充满冒险幻想的年纪。

  恰逢此时,政策也“动”了起来。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发展乡镇企业,国家逐渐允许农地用于“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以及“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珠三角地区则将土地、市政等审批权限下放村镇,村镇开始以发展乡镇企业的名义,大批申请建设用地。出租厂房此时已是合法行为。

  不过当时的难题也不少。土地分散在4个村民小组,投资者很难找到完整的大块土地。为取得更多租金收入,村里集体决定,将所有农地集中起来,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统一规划、管理、收入、分红。

  厂房就这样成片建了起来。到了1990年代初期,水南村已经有100多户外资企业,每年租金超过千万。

  虽然土地管理制度相当严格,但是集体土地的隐蔽交易迅速在珠三角蔓延,土地出租很快成为普遍选择,而租金收入也成为珠三角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

  根据广东国土资源部门估算,类似水南村这种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情况,占全部建设用地总量的50%以上。在东莞,这一比率在40%以上,在佛山市南海区,数字接近50%,而深圳宝安区,高达80%。

  “3、3、4原则”

  2005年,水南村用在公益和福利上的资金是1700万元,全部出自村集体盈余收入,而2006年这一预算接近2000万。

  “把土地集中起来并不难,难的是收益如何分配。”钟灵觉对记者说。在现行法律下,如果不经政府征用,任何农地不得转为非农用途。即使借“政府征用”的名义改变土地用途,又面临着“对农户补偿过低”的问题。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被征为国有,农民可获得最高不超过农地常年产值30倍的征地补偿。

  在珠三角,这个补偿水平显然大大低于土地变更用途后产生的价值。寸土寸金的珠三角,必须有符合自身的分配体系。水南村为人所津津乐道的“3、3、4”原则,即发端于此,成为珠三角千百乡村权衡利益的范本。

  “3、3、4”原则,即在当年土地收益中,30%份额村集体提留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30%份额用于建立村民社会保障体系,剩余40%用于村民的股份分红。村集体和村委小组划为两级管理土地机构,全村的土地,30%划归村集体经营管理,剩余70%由村委小组代表村民经营。事无大小,均由村民集体大会讨论决定。

  这在彼时确实是一项创举,因为直到2005年,内容相似的政府条例《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条例》才颁布实施,而“3、3、4”原则已在水南村流转超过10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主任韩俊说,“这是中国转轨时期制度变革的典型路径——实践先于法律。”他举例说,包产到户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就在全国农村普及,可是几乎在二十年后,中国才有了一部农地承包经营法。

  在“3、3、4”原则下,水南村根据土地农业产出的不同做了平衡,向高产出的地块额外支付补偿,将集体土地和农民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公司。3000多位村民成为公司股东,每人1股,按股分红。

  泥脚上岸的村民逐渐富足。“今年我们家每人分红5100元,去年4800元。”村民叶榜汝说。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张晓玲曾在广东佛山等地做过考察,她对本报记者指出,土地股份合作制在广东地区早已成为常态。

  水南村的村委办公室现在仍在20年前建造的一栋路边小楼里,平时少有人出入,若非“水南股份经济联合社”的金边牌匾掩映门前,这里实在不起眼。

  实际上,“股份合作经济”才是水南村最大的招牌。“联合社是2002年按照国家政策成立的,它的实际运作方式与‘3、3、4’无异,十几年前我们已经这样运作了。”叶炳耀告诉记者。

  打造农村文化产业

  现在,钟灵觉每天基本都泡在占地170多亩的“袁崇焕纪念园”里。这个总投资1.2亿人民币的纪念馆,承载着水南人对于先辈的景仰,也承载着水南未来发展的希望。

  “租厂房已经不合时宜了,现在周边的村庄都在做,他们的土地面积比我们大多了。”钟灵觉说,“大约在2000年,我们的工业收益总量在东莞500个村中数一数二,现在已经落到20多名了。”

  现在水南村的厂房租金收益维持在每年3000万元左右,入户的外资、民营企业已达到150家。

  钟灵觉并不觉得自己所在的村集体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也有新颖的地方,”钟说,“现在全国还没有哪个农村拿出上亿的资金搞文化吧?”

  修建袁崇焕纪念园,水南村人更愿意把它看作农村的文化建设,而以“袁崇焕纪念园”为主轴,打造水南的文化产业,营造品牌效应,带动商业、地产、服务业的发展,如今已被确定为水南的下一步发展规划。

  这像是一个功能齐备的城市的经营理念,但它的确写在水南村的发展规划里。“我们已经申请了‘袁崇焕’的37个、70类的

商标注册权,以‘袁崇焕’命名的白酒厂马上就要投产了。”钟灵觉说,2005年“袁崇焕纪念园”的门票收入40万元,现在已经成为东莞着力打造的品牌。

  对于文化产业的内涵,整个水南村上下并无明确认识,“不懂我们可以学,可以摸索,市场认可的总不会错。”钟灵觉希望,经历由农业向工业化的过渡后,文化产业可以使水南村重塑辉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