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度宏观经济预测优胜奖 宋国青胜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 19:01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 |||||||||
作者:特约记者耿馨雅/文 十大机构争论2006中国经济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2005年度预测第一名):在出口和顺差增速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主要指标的变化相当平稳,说明内需在增强。所以,即使2006年的出口增速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诸建芳(2005年度预测第二名):内需方面应会有较好的表现,但外需会因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摩擦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受到影响。我们认为,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回调至9.1%。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王建(2005年度预测第三名):“滞胀”会成为2006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趋势。因此,扩大需求规模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措施。在实施各种扩大需求措施之后,“保七争八”可能应成为宏观调控所追求的目标,但也要为可能降到6%甚至以下做好应对准备。 宋国青再获冠军 2005年度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优胜奖评选结果 在《证券市场周刊》进行的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优胜奖历年评选中,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首摘挂冠,宋国青于2002-2003年蝉联冠军,但2004年失手青年学者诸建芳。如今,宋国青再度成为冠军。他如何再登冠军宝座? 随着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把握中国经济的走向,准确预测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已经成为全球资本关注的焦点。在迫切的需求和经济学家刘鹤、樊纲、邱晓华、宋国青等倡导和支持下,《证券市场周刊》邀请从事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的9家权威机构和知名经济学家,定期做出每个季度的经济数据预测,使得读者能够提前把握经济走向的趋势。 至2005年末,宏观经济预测已进行了5年,预测数据越来越接近于真实数据,参考价值与日俱增,且每年为公布预测结果举行的宏观经济年会也已成功举办五届。每届年会都以专业而前瞻性的预测、主题报告、高层次的演讲嘉宾和丰硕的会议成果赢得了各界的关注与认可。年会使宏观经济预测走出学术圈子,为国内外资本在华投资、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平台,为社会产生更直接的效益。 宏观经济预测的信息量非常大,GDP、CPI、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每一项都牵动每个投资者的神经。枯燥的数字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而这些数字的每一点滴变化也能在每年所举办的年会上得到充分诠释;经济增长是快还是慢,通胀还是紧缩,这些令人困扰的问题总能在争论中逐渐清晰。 预测和年会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搭建一个平台,邀请诸多经济学家及经济部门政要对中国经济运行最新发展态势做出分析与判断,从而更好地传播宏观经济研究信息,使研究成果更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引导投资方向。真正发挥晴雨表的功能。 最终的预测排名,我们首先根据各预测机构四个季度误差之和排出各单项指标的名次(误差最小者名次为1),再将各单项名次相加,总计得分越小,排名越靠前。本次获得“远见杯”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优胜奖的前三名分别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和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学术带头人分别为宋国青、诸建芳和王建。 “G DP增长9.9%……CPI增长1.8%”,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2006年1月25日公布的2005年经济数据听起来实在辉煌,尤其是GDP和CPI这两项数据,中国经济增长似乎造就了一个“高增长、低通胀”的神话,所有的猜测和争论都在面对这个结果时变得哑然。 然而,难道中国经济真的能够一再创造奇迹,中国经济的“黄金时代”又将延续多久?投资过热、顺差过大、内需疲弱等等中国经济的“痼疾”难道会就此康复?这一切问题都让看上去很美的中国经济蒙上了迷雾。为揭开迷雾,《证券市场周刊》约请10家权威经济研究机构,撰文分析2006年中国经济走势,这些长期致力于宏观经济研究的专家们将为读者把脉中国经济,让真实的中国经济离我们更近。 全球经济何处前行? 当前全球经济究竟处于何种发展态势?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博士指出,“全球经济目前处于失衡的状态,失衡的明显特征是经常账户的失衡和长期利率偏低导致许多国家房地产价格的‘泡沫性’上涨。” 这种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究竟会怎样影响中国经济?哈继铭认为,“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很高,而且出口对外部需求极为敏感,我们的计算结果显示弹性为5.9,即外部需求下降1%,中国出口将下降近6%。”此外,“根据IMF的分析,发达国家房产价格泡沫破裂(价格跌幅超过14%)后三年的,GDP比基准(按泡沫破裂前三年平均增速计算)低8%,由此推出,美、英、澳和法等国泡沫破灭后,GDP增速将分别下降2.7%、2.65%、2.3%和2.67%;同时IMF的分析显示G7国家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将降低发展中国家GDP增速平均0.4个百分点,具体数字视其经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由此推算,发达国家房价下调15%左右将降低中国GDP增速大约1个百分点,这个估算尚未考虑中国房地产价格可能出现的与美国房地产价格的同时下调对经济的影响。” 除了存在的隐患,周边经济也有有利的发展变化。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的分析,去年第四季度,一些主要国家的工业生产快速回升,尤其是日本经济的表现非常突出。在去年11、12月,日本工业生产指数的增长率达到了19.6%(月环比增长率折年率),甚至较大幅度高于中国的相应增长率,更远远高于日本自己在过去多年的平均记录。“剔除季节因素后,中国1月份的货物出口额比12月大幅度增长。这里可能有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但世界经济尤其日本经济的强劲增长应当有相当大的贡献。以此来看,全年的出口和顺差应当比原来估计的好一些。”宋国青认为。 GDP与CPI之争 与国家统计局最终公布的数据相比,2005年的所有预测都显得不够大胆。连续几年来的经济如此高的增长,可以说是对强大坚固的经济周期理论的巨大挑战,也可以说是中国创造的奇迹。然而,经济周期理论在这一轮的中国经济走势中真的面临失效吗?2006年的经济走势将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 宋国青是认为2006年经济仍将保持与2005年相近增速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对2006年GDP增长的预测仍为9.9%。他认为,内需走强,固定资产投资上升是2006年经济保持高增长的有力保障,尽管出口会有所减少,但对经济平稳增长并不造成严重影响。 然而,认为2006年经济增速将回落的声音也非常强。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分析师诸建芳认为,2006年GDP增速将回落到9.1%。他认为,2005年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口高增长;而由于高油价将使全球经济放缓、人民币升值问题悬而未决、贸易摩擦加大等因素,2006年出口难以保证高增长,而投资也并不会大幅提高,所以经济增速必将回落。 同样认为经济增速将回落的中银国际则在报告中指出,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表现优于市场预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可以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受到周期的作用,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开始出现放缓的迹象。因此,预计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放缓可能在今年最终有所显现,预计2006年GDP增长8.6%(GDP数据修正前的预测数)。 对于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CPI的预测,各家机构的争议相对较小。大部分机构都预测CPI的增长率2006年仍将保持在2%或2%以下的水平,最高预测也仅为3%,也就是说,对于2006年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趋势没有争议。原因主要是影响CPI最大的粮食价格在2006年仍将保持平稳,而其他生活资料价格的微升对CPI影响较小。 顺差将缩水 2005年中国出口的增速令人瞠目。全年出口增长28.4%,贸易顺差历史性地突破千亿美元大关,高达1018.8亿美元,而上年则仅为320亿美元。 顺差激增显示了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强烈依赖程度。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达到30%以上,而外部需求减弱所导致的出口减少对中国经济很难说没有影响。“近几年投资形成了国内庞大的加工生产能力,国内市场竞争明显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但2005年10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规模将成为中国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也使得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人民币汇率机制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影响2006年出口的增长。限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的措施也会对中国出口产生抑制作用。”国家信息中心报告中指出。“我们预计2006年进出口增速差距明显缩小,全年进、出口增速均将达到20%左右,贸易顺差约1100亿美元,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 “IMF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3%,保持2005年的增长态势,世界银行预测(2.9%)稍低一些。这就是说,外部需求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由于人民币缓慢升值和贸易摩擦加剧,中国的出口增长会回落,进口增长会加快。从历史经验看,贸易的波动是很大的,但从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看,如果没有重大事件发生,06年的进口不会大起,出口也不会大落,保持20%-25%的增长率是完全可能的。”经济学家张曙光认为。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也在其报告中指出,巨额的贸易顺差开始出现,始于2004年下半年。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比例,目前贸易顺差都明显高于历史平均水平。这样高比例的贸易顺差不但带来了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后果,也很难长时间维持。作为全球主要消费者的美国在巨额双赤字的同时,储蓄率也降到了接近零的历史低点,近几年消费增长主要来自于资产价格上涨的效应。希望事实上已经处于透支状态的美国人的钱包对增长做出更大贡献不太现实。因此,2006年的出口增速将会比2005年有比较明显的放慢。 人民币升值趋势不变 2005年顺差的迅猛扩大,除了出口猛增,同时也出现了进口减少的情况。而进口减少的原因则被相当多的经济学家归为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影响,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很多企业延迟了进口,所以导致顺差加速增大。 人民币升值问题仍将在本年度左右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宋国青认为,中国现在的生产水平相对于潜在生产能力来说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再扩张总需求会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如果未来2-3个月的出口和顺差不是很弱,就需要适当抑制内需。当然更好的选择是加快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来进行抑制。 至于人民币会否在2006年继续升值,专家们给出的结论也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出口的快速增长,并且这种增长趋势在2006年前几个月由于惯性的影响仍然会延续,因此外汇储备仍然会保持一定的增长。这种增长必然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因此在2006年前几个月,人民币较快的升值步伐仍然会延续。随着出口增长速度的放缓,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会得以释放。”诸建芳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