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变身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 22:08 中国产经新闻 | |||||||||
CIEN首席记者贾存斗 北京综合报道 前几年常见的现象:一个年上缴国家税款寥寥的水泥厂、啤酒厂、化工厂污染了一条河、破坏了一个地区的生态;好多中国企业为了自己的商品出口国外与兄弟企业恶性竞争;每年一度的GDP位次都会被中国各地热烈讨论。对此,经济学家们认为这是中国以前患上了GDP崇拜综合症,患上了好大喜功症。
外国对中国的态度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真诚赞美中国经济取得的奇迹有的则屡屡发出中国经济出了很多问题面临崩溃的噪音。 毋庸置疑,无论中外讨论如何,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不过有一点,回顾中国“十五”以前的发展,似乎由于速度太快有点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似乎让一部分地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导致了城乡间、地区间、产业间的发展失衡。能源浪费严重、投资过热、产能过剩、收入差距等等名词被媒体作为专题一次次报道。 总之,数量型、粗放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宏观调控成了政府手中调节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向的撒手锏,并且运用得越来越娴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在2005年接受本报记者的一次专访时则表示,宏观调控是把双刃剑,应慎用,运用多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后果。以投资过热为例,中国的钢铁、电力等产业领域常常陷入周期性的投资过热,又常常以宏观调控的手段收场。其结果是,行业投资热度降下来了,也造成了投资的巨大浪费,留下了经济发展的后遗症。 一亿件衬衫换一架外国飞机的故事让无数国人唏嘘不已,几亿吨钢产量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钢材却大量进口的现实也让无数国人汗颜。但事实上,这不必大惊小怪,中国现在还处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低端,中国还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用以解决就业,但是,若中国十年、二十年后依然停留在一亿件衬衫换一架外国飞机的发展水平,那才真正让人担忧。 数量型发展走到“十五”末已到了必须叫停的地步。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一个新鲜的名词——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汇,拥有高新技术进行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的部分内容,将确保实现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将坚持增长的科学化,将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的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方面有较快的增长速度,一方面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改变以前为了发展速度造成经济失衡大起大落的不良现象。 科技部的官员指出,中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燃煤国家。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能源与环境方面的许多问题和挑战。 有调查表明,中国工业产品原材料、能源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如果消耗指标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 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行业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则要高出40%;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改变以前计算机、DVD中国只能生产硬件的历史,改变以前消耗了国内大量资源却只获得一点加工费的不平等贸易方式。中国从庞大的国际贸易中获得了多少利润,就是一个需要人研究的课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前无论政府还是经济学家都为扩大内需头痛,无论怎么努力中国扩大内需的成效都不太显著。现在形成了一致的看法,中国扩大内需的惟一出路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让广大的农村富裕起来,提高农村的购买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扩大内需,减轻经济对外依存度,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让广大普通民众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如此,中国经济庞大的GDP数字对普通民众才具有意义;深化改革开放,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改革开放始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然支柱之一,因此,改革开放的质量决定了经济发展是否真正地实现了科学化,是否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数量向质量的转变。 以上几点能够得到坚持与实现,中国的“十一五”主要目标就会实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