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2006中国两会与经济展望 > 正文
 

回顾05年两会财经热点 看中国经济发展坚实脚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 00:55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王晓欣 谷秀军

  2005年的“两会”财经热点,有的还在延续,有的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再成为热点了。但是,回顾“两会”财经热点,我们能再一次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实脚印,感受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

  宏观调控:由“加强”到“加强和改善”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5年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并提出了搞好宏观调控的“三个更”,即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早在2003年下半年,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加强

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这段历史时,用了“加强宏观调控”这个表述,而在谈到2005年的工作部署时,则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一词之增,反映出宏观调控整体判断和思路的微妙变化。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更主要的是侧重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安排,实施7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在2005年正式退出,代之以稳健的财政政策。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得到了继续执行。这一政策的内涵,就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强总量控制、优化信贷结构、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金融稳定运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宏观调控的手段发生了变化,一是更加注重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调控的前瞻性增强,并加强了预调和微调;二是市场色彩更浓、经济手段更多,宏观经济政策更加注重短期性与长期性问题的结合;三是更加注重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结合;四是政策与体制、法规的结合更趋完善,以体制改革提升调控效果的特点更为突出。

  “和谐发展”:从经济发展到社会生活

  对一些官员来说,GDP是图腾,是政绩,是发展的全部,更是他们晋升的“硬杠杠”。但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中国跨入后GDP时代的步伐正在日渐清晰。

  中国过去侧重于通过追求经济高增长来缓解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矛盾。不过,经验表明,经济高增长不一定能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增长的成果如果不能较公正地分配,同样也会激化社会矛盾。过去20年,全国法院接待处理民众来信来访上升了近500倍,“三农”问题、拆迁问题、失业问题、治安问题、公民权利保障问题矛盾突出。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大量篇幅着重描绘和谐社会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科教文卫体、就业保障以及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稳定三个方面的内容,也涉及到安全生产的问题。

  从“科学发展观”到“和谐社会”,说明了执政的理念逐渐在淡化GDP的意义,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视和加强。一些地方开始推行绿色GDP制度,将体现生态、自然、环保等绿色GDP的要素统计进去,并纳入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金融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改革一直是“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人们希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在2005年有重大突破。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历史性步伐,由此,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结合新汇率制度的运行特点和市场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外汇市场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温家宝总理对这次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无论是方案本身还是出台的时机,应该说把握得都是比较好的,体现了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在国内外得到了肯定。改革出台后,我国金融经济保持平稳运行。”

  2005年,我国银行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首先是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相继成功上市,其后,作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成功改制。这不仅标志着其股份制改革从此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标志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取得了重大成果。此外,这一年我国金融市场在创新和开放中加快了发展速度,金融监管体系也得到了不断健全。

  免征农业税:解决“三农”问题

  2005年“两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承诺,2006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原定5年取消的目标提前两年实现,中国有9亿农民为此受益。

  此前,中国已有26个省区市宣布提前免征农业税。通过免征农业税和降低农业税税率,2004年中国免收、少收农业税近280亿元,农民减负近30%以上。

  免征农业税被视为解决“三农”问题中颇有分量的一步“棋”。有经济学家认为,农民收入过低,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就无法启动,造成内需不足。社会学家则认为,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最终会影响全社会的稳定。

  “少取、多予”,这被看做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一道“加减法”。在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少取”的基础上,人们也颇期待“多予”农业的政策能更多出台。免除农业税以后,中国农民仍有“四盼”:一盼关心照顾农村弱势群体;二盼土地承包政策不动摇;三盼及时清理陈欠农业税;四盼乡村干部职能转变。“农民不富,中国不富”,促进农民增收,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今后的长远目标。

  “中部崛起”:成为热点

  中部崛起是2005年“两会”上的热点话题之一,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一些代表、委员认为,中部崛起要抓住中国经济区域发展的关键环节。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会使中国经济版图发生巨大变化,,使区域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中国经济从目前东、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区的“三大板块”演变为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区的“四大板块”,不仅是一个区域经济的布局问题,即根据资源禀赋如何有效配置不同资源的问题,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看,更是一个大国经济的纵深构造问题,是一个超宏观的规划问题。

  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抑制房价成为“关键词”

  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就“住”来说,房地产界的任何动静都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引起了代表、委员广泛关注,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目前,一些地区存在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过快,供应结构不合理,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空置面积过大等突出问题。有调查显示,我国部分大、中城市房价与收入比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有的城市甚至超过10倍。大多数靠工资吃饭的老百姓很难买得起住房,即便是硬着头皮买了,生活水平也会因此有所下降。

  为了抑制“疯涨”房价,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调控,及时解决商品住房市场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商品住房供求基本平衡,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联合出台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更是让民众看到住上好房子的希望。

  解决股权分置:破题之后看结果

  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特产”,更是近年股市大跌的深层原因。这一问题如不解决,始终成为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隐患。2005年“解决股权分置”成为证券业内外和7000多万股民的热点话题,自然也就成为“两会”热点之一。

  解决股权分置涉及多方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2005年人们盼望解决股权分置改革终于“破题”了。截至目前,深沪两市共有580家公司已完成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不包括6家股改方案未通过的公司),总市值为16781.1963亿元,占两市总市值的比重达到48.13%。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005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目前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按国际通行标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今后老龄化率还会继续提高。

  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首先是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真正实现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的模式转换;二是强化基金征缴,切实做到应收尽收;三是继续积极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四是做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增加中央社会保障的战略储备。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主要是城镇职工。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城镇化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这对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二是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后,农村老弱人群的基本保障问题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抓紧建立健全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在流动中实现保值增值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国有企业历时20多年的改革,实现了重大突破,推进到最核心之处——产权改革。国企改革关键在于改制后的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那些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通过转制盘活资金,重新焕发出活力和生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那些老国企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难题。因此,对国有企业,尤其是那些大型国企进行改革重组时,决不仅仅是简单的为改制而改制,也不是谁出的钱多就给谁。如果是这样,那么一些企业在改革后不是走向发展壮大,而是消失。

  代表、委员们认为,国有企业改制的目的不是产权不流动,而是鼓励流动,只有流动才能把资源配置好,国有企业在流动中实现保值增值。

  教育与卫生体制改革:的确需要重新审视

  教育与医疗公平是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而“教育乱收费”、“天价医疗费”,这些负面新闻到现在还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与卫生体制改革还不完善。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今年工作的重点戏;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构想中,向农村贫困地区提供全免费教育和解决治病难,成为两大亮点。

  教育与医疗,是人人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教育与医疗资源在配置上的不合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导致社会不公的根本不合理。因为人在生存权与发展权上的公平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权利与医疗保障权利的是否公平。这既要求有足够的投入,更要求实现投向和投量上的合理。一部分人享受着多媒体教学,享受着无病健身、小病大养的公费医疗,而另一部分人却因贫辍学、因教返贫,“小病拖、大病扛”,一人得病,全家受累……真正的和谐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之上。为此,代表、委员们呼吁加快教育、卫生体制改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8,5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