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高增长难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 18:11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诸建芳 潘向东/文

  内需方面应会有较好的表现,但外需会因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摩擦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受到影响。我们认为,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回调至9.1%。

  2006年是否能承接2005年的高增长?我们认为,这种情况恐难出现,2006年经济增长
将会回调至9.1%。

  出口增速回落

  2005年宏观经济高速增长超乎人们的预期,其主要原因是出口增速超乎人们的普遍预期,而进口却放慢,形成“出多进少”的态势,外贸顺差大幅增长。从进出口方面来看,2006年很难再维持2005年外贸“出多进少”的局面,出口增速必然会出现回落。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国际环境来看,由于油价依然在高位运行,油价高企的传导效应必然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从而2006年世界消费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并不会比2005年更加乐观。其次,中国是一个对资本进行管制同时价格实行有限市场化的国家,国外更注意的是用中国贸易的顺差或逆差来评价人民币的升值空间。假若上半年出口依然强劲,顺差必然会进一步的加大,导致

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剧增,迫使中国升值的步伐变得更快,而人民币升值加快最终又将降低出口增速。再次,中国出口如继续高速增长势必导致贸易摩擦升级,很多国家必然会对中国产品再度设限,导致出口增长放慢。最后,由于滞后效应的影响,2005年人民币升值的效应在2006年必然会体现出来,同时入世的释放效应也会逐步消退,从而出口增速也会降下来。

  作为出口增长先行指标的外资增速,已出现放慢的迹象,2005年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下降0.5%。而外资企业在中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2005年约占58.3%。外资增速的放慢,意味着未来出口增速将会出现下滑。

  从投资和消费需求来看,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相对于2005年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具有领先指标性质的新开工项目数同比多增显著,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处于较高水平,表明投资需求并没有减弱,投资增长仍然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受“十一五”规划激励,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加快。行业投资增长呈现轮动态势,专用、通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资源回收利用等行业投资加快,部分抵补了前期受到宏观调控的

房地产、黑色、有色等行业的投资回落;矿产、
能源
、交通运输等行业投资维持较高增长。

  今年的政策指向非常有利于消费需求增长。首先,在总原则上,“十一五”规划建议已经提出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次,在启动消费需求的切入点上,政府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三是财政支出更多地投向社会保障、社会公益事业和转移支付,用于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通缩的可能性不大

  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逐步走低,引起社会各方对经济运行陷入通货紧缩的担忧。从结构来看,2005年以来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稳步回落的主因是粮食价格以及与粮食有关的食品类价格涨幅明显回落所致,非食品类价格仍然处于回升之中。由于食品类价格在CPI中的权重较大(约占1/3),因此,CPI随着食品价格的大幅回落而回落。

  展望2006年,仍有诸多因素促使CPI上升。2006年政策整体取向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则有助于抑制CPI下行。一些基础产品价格、公用事业服务价格上涨的压力没有被充分释放,对未来CPI的上涨形成压力。今年服务价格上调带动的新涨价因素将构成价格上涨的主要部分。成品油价格调整也很可能在今年进行。此外,2006年货币政策不会进一步收紧。因此,今年CPI逆转的可能性不大。我们预计,今年CPI大约上涨1.3%-1.5%左右。如果政府价格调整力度较大,那么CPI上涨幅度会超过1.5%。

  利率平稳,汇率仍将上升

  2006年央行确定M2的目标为16%,而这一指标在2005年是17.57%。在2005年9月之后外汇占款的增速出现急速下降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并没有大幅调整。这说明2006年央行的货币政策仍然偏于宽松,货币市场局面将从2005年的“宽货币紧信贷”转变为“宽货币宽信贷”,随着目前各商业银行控制金融风险的水平不断加强,2006年央行进一步调高利率的可能性不大。

  出口的快速增长,并且这种增长趋势在2006年前几个月由于惯性的影响仍然会延续,因此外汇储备仍然会保持一定的增长。这种增长必然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因此在2006年前几个月,人民币较快的升值步伐仍然会延续。随着出口增速的放缓,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会得以释放。

  (作者分别为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宏观部经理、分析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