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一位村支书的烦恼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 01:38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任绍敏 发自湖北随州

  虽然春节已经过去了十几天,但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王家桥村仍然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积雪覆盖在山坡上、麦地里,白茫茫的一片,昭示着今年又会有一个好收成。

  年前刚当选村支部副书记的杨明宝蹒跚在积雪初融的乡间小路上,眉头微微蹙着,
不顾泥水已糊满了过年才买的人造革皮鞋。

  对于51岁的杨明宝来说,这个春节过得并不轻松:他刚刚送走在随州市读大专的儿子小澜。小澜是学美术设计的,临走时从家里带走了6000元,用于购买必需的电脑。

  为了凑足这6000元,杨明宝绞尽脑汁,东凑西借,开春买谷种的钱也给了儿子。去年儿子到武汉培训,还有学费、生活费什么的,一年花了2万多元,而杨明宝和妻子一年的收入不过1万元。为了供儿子读书,杨明宝欠下了不少债。

  作为王家桥村的当家人之一,杨明宝的烦恼还不止这些。这几年,依靠打工经济的支撑,王家桥村的面貌有了不少改变,不少农户添置了

摩托车、彩电,翻盖了新房。然而,王家桥村没有任何资源有优势,能靠的不过是人均2亩薄田。这么多年,没有一户农家依靠种植走向富裕。

  在王家桥村,教育投入是家庭支出的重中之重,像杨明宝家这样因为有一个孩子在外读书,生活因此变得拮据的不在少数,而且孩子在读书之后的出路也未可知。另外,村民们还特别担心生大病,一场病很可能将家底掏空甚至负债累累。

  目前,打工经济占王家桥村家庭年收入的大头,45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85%以上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劳动力有限,耕地1/3处于半荒状态。而且,打工经济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也让杨明宝时常困惑。

  王家桥村的水田主要依靠堰塘灌溉,杨明宝注意到,这些堰塘已经十多年没有清理过,严重淤塞,有些堤坝年久失修,储水量不足,一遇干旱,水稻收成必然大减。他认为国家仍然需要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力度,比如派一台挖泥机,费用可以国家拿一些,农户出一些,清除堰塘淤泥,加大蓄水,既可养鱼,也可保证水稻产量。

  随州市在全国较早启动科技下乡活动,让专业科技人员前往农村第一线指导生产活动,但杨明宝觉得,科技人员下乡不够实在,有点“蜻蜓点水”,对农民的实际指导作用不大。农村劳动力普遍短缺,传统的耕种方法无法适应目前现状,改善耕种方法,提高耕作效率,除了靠小型机械,另外就要靠技术了。

  注定要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下去的杨明宝在烦恼中也有憧憬。去年,平坦的水泥路已经修到了村中心,村民出行更加方便了,而这样的路会越伸越远,延伸到每家每户。有一天,他也会骑上摩托车,走家串户,和乡邻们嘘寒问暖、共话短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