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部委专题--发改委 > 正文
 

2005年农村经济形势与2006年展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16:58 发改委网站

  

  2005年农村经济形势与2006年展望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

   一、2005年农村经济形势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继续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明确的政策措施,支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大支农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巩固和加强,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势头。

   (一)各项支农政策落实情况较好。一是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力度。当年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在全国牧区开展取消牧业税试点。在2004年8个省份已经免征和基本免征农业税的基础上,当年全国免征范围扩大到28个省份,其余的河北、山东、云南3省中也有约210个县免征农业税,其他县的农业税税率也一律降至2%。全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为134亿元,中央财政安排的良种补贴资金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也分别达到37亿元和3亿元。二是中央财政专项安排150亿元用于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其中约55亿元用于对近800个粮食大县的奖励。三是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部分省区启动了早稻最低收购价格预案。四是针对化肥等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化肥生产、抑制农资价格上涨、保障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有效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五是继续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在国债投资总规模较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全年实际用于农林水利气象和扶贫的国债投资大体保持上年水平。据统计,全年用于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农村“六小工程”的中央投资超过280亿元,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直接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粮食生产继续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约15.6亿亩,比上年增长2.6%,扭转了粮食种植面积连续下滑的势头。全年粮食总产量9680亿斤,比上年增产291亿斤,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增产目标,两年粮食共计增产1000亿斤以上,一度紧张的粮食供求关系得到明显缓解,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粮食单产在上年创历史最好水平的基础上再创新高。

   (三)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向纵深推进。农业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继续提高,大宗农产品继续向优势产区集中。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继续扩大,占小麦总面积的比重达到48%,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比例达到64%,优质专用玉米所占比重达到37%。三大优势棉区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99%,“双低”油菜籽占油菜籽总面积的74.3%。高油大豆的面积和产量所占比重均比上年进一步提高。高效经济作物面积继续扩大。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发展,蔬菜、瓜果生产保持稳步发展势头。畜牧水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势头,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在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走出低位徘徊局面,实现增长6.8%的基础上,2005年农民收入克服粮价下跌、农资涨价、自然灾害较重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预计实际增长6%以上,成为1997年以来的第二个高幅增长年。从增长因素分析,受国家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和农民外出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等多重因素影响,来自非农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的大幅增加是实现2005年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关键。

  二、2006年农村经济展望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体分析,2006年农村经济发展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许多不利因素。一方面,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支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这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对落实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体制保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土地、淡水等稀缺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愈来愈迫切;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小型公益设施、农田水利设施严重滞后,农业生产成本加速上升,急需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乡村债务对基层政权可能引起不小冲击,农村金融体制、农村土地征占地制度改革依然面临艰巨任务。特别应当看到,当前粮食价格下行的压力加大,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耕地面积连年减少,气候条件很难预料,一些地方出现了忽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倾向,2006年粮食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006年的农村经济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强化支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稳定粮食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扩大非农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粮食生产的预期目标是,稳定粮食总产,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改善生产布局,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力争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为此,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滥用耕地势头,保护好基本农田,保持粮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快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促进主产区粮食产量稳步增加。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加大优良品种繁育力度,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投入力度,继续在中部4省实施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强西部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切实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牢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

   (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按照民办公助、自下而上、以奖代投、民主监督的思路,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通过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民用自己辛勤的双手,改善农村整体落后面貌,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紧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阶段性奋斗目标,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坚持从广大农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大幅度增加农村饮水安全投入力度,着力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水、污染水和季节性缺水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推进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加大通路、通电投入,启动“十一五”乡村公路改造工程,启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完善部分省份农网改造。加强村庄整治,科学引导农民改善村容村貌。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核心,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从明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实现对农村义务教育免收杂费,扩大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的范围。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标准,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完善“一事一议”,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倡导农村健康文明新风尚,努力建设和谐农村。

   (三)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实践证明,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要保持各项支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006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继续加大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支持力度。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和完善现行化肥调控机制,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的化肥、柴油等农资的直接补贴制度。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

   (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扶持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发展畜牧水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小城镇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拓宽农民非农就业和增收渠道。出台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具体政策,继续清理对进城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大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工作力度,继续实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做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试点工作,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加强化肥、涉农收费和价格的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五)切实加强重大农林水利工程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新增财政支农投资坚持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倾斜,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项目倾斜,向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倾斜。突出抓好重大农林水利工程和项目,加快南水北调、淮河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三江源治理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新疆优质棉基地和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产业带,继续实施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能力。继续强化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不断提高政府支农投资效益。

   (六)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总体改革。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土地征占用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管理体制和国有农场体制改革。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