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国金融市场大变局 今年是至关重要之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11:04 上海金融报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巴曙松博士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论坛上预言:2006年将是中国金融市场变化非常剧烈的一年。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为使广大读者认清形势,把握大势,本报根据巴曙松博士的演讲录音,整理推出这个专题,以飨读者

  中国金融市场大变局·顺势者昌

  世界上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世界每年都在变。

  从金融体制和市场环境看,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及其剧烈程度,会比许多人预想的要明显得多,剧烈得多,由此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而且,目前已经出现了在国内金融界工作多年的人都难以理解的一些现象。比如:很多人当过多年行长,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是吸收存款;2006年,则可能出现银行把存款往外推的情况。

  1 外资入局

  2006年11月,中国银行业将遵循加入WTO条款,全面开放。

  加入世贸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金融业作为幼稚产业,可以有一个保护期(过渡期)。到今年底,五年时间的过渡期结束了。在过渡期,我们对外资的限制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地域,一个是币种。即外资只能在几个城市或者做外币业务,或者做人民币业务。到2006年11月,这个限制将被取消。如果从过渡期国内金融界对外资的态度变化来看,就会发现,变化不仅明显,而且很多。加入世贸以前,国内金融界非常担心“狼来了”,出现恐慌心理……但是,加入世贸之后头三年,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市场上的份额不仅没有上升,还在下降,主要原因是中资银行当时的扩张速度相对比较快。金融界因而充斥着比较乐观的气氛,认为外资银行不过如此。而中资银行凭借自身的优势,比如网点多,熟悉中国国情,长期积累的客户基础等等,可以继续发展,不必害怕外资银行。

  2005年出现了非常重要的变化,原因是上海、北京等主要城市中大量的外资银行可做人民币业务,之前,外资银行做人民币业务采取的是 “跟随策略”。2005年上半年,外资银行业务已开始独立发展人民币贷款业务,不再依赖中资银行的业务运作。外资银行贷款业务的增长速度与中资银行相比,也发生了非常有趣的变化。从2005年开始,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业务增长速度迅速加快,原因是他们对中国政府在遵循WTO条款、开放市场等方面有信心。经过早期的相互试探后,他们看清了形势,所以进入的速度明显加快。从2005年起到现在为止,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在中国内地设立分支机构的数量相当于前20年的总和。2006年,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速度会更快。

  相比较,我们早期的乐观心态,正在逐步转变,不同机构,包括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以及企业抱有不同的心态。监管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在WTO条款下,怎样保护本土的金融市场。去年11月,我们组团考察美国金融市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在很多重要市场的开放程度都要高于发达国家。比如零售市场,中国如果完全遵循WTO条款,也不采取措施对本土市场进行一定的保护,那么,开放程度要高于美国。因为本土零售市场的盈利率、利润率都比较高。1999年,美国的外资银行法案有一个典型的制度安排,凡是1999年之前进入美国市场做零售业务的外资银行,1999年之后还可以做;1999年之后进入美国市场想做零售业务的,法案也不能说不给做,因为条款不能设立数量和歧视性限制。于是,法案首先要你加入美国的存款保险公司成为会员,同时,又设立一个条款,即不接受外资银行的分行作为会员,只接受在美国的有规模的独立子行成为会员。因而,外资银行想在美国做零售业务,必须设立子行,或者收购美国本土银行,这不能说不遵守WTO条款。通过如此比较巧妙的制度安排,美国达到了特定的目的。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就没有这样的制度安排。

  2制度先行 

  我们说大变局惟一不变的是变化,那么今年加速变局会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的监管机构在遵循WTO条款的基础上,可能做出一些适度的调整。美国有这么一个巧妙的制度安排,我们也可以向人家学习。很多市场,国外银行都在设立机构,比如新加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将ATM机视为分支机构来管理。因而,我们对花旗、汇丰,国内工、农、中、建、交所有的ATM机,也可以如此管理。无论是监管政策,还是金融机构,抑或是企业,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国内金融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也会在2006年出现变化:在2006年12月31日,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实际上,1995年发布的《商业银行法》已有类似的要求,只是由于当时绝大部分银行达不到8%的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法》才没有出台相应的细则来计算资本充足率。

  2004年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国内银行在2006年12月31日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这一点讲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对整个银行业、金融市场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在中国,银行占有大部分的金融资源,由此也可以解释目前市场上大家都很难理解的一个现象,即“宽货币紧信贷”。一方面是货币市场收益率连创新低,信贷市场生存非常困难;另一方面是大量的银行,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银行,辛辛苦苦地从分支机构吸收存款,支行存到省行,省行存到总行,总行以倒挂利率利用货币。为什么?一个非常大的推动力就是资本充足率,因为资本充足率等于资本金除以风险资产。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只有两条策略:一是分子策略;二是分母策略。

  分子策略是扩大资本金。我们看到很多银行,无论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大规模吸收战略投资者也好,增资扩股也好,实际上最大的推动力就是扩大资本金。但是,即使考虑到中央汇金公司注资工行、中行、建行,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也仅5%多一点。要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以现在的资产规模计算,大概还要补充1万亿元到2万亿元,所以,仅仅靠分子策略不太可能实现。

  分母策略就是把银行资产的运作形式从高风险中降下来。因为银行的资产处在不同的风险权重中,有75%、50%、25%,甚至0,货币市场的风险权重相对比较低,国内可能为0。因此,银行大量地减少信贷投放,转向货币市场运营。银监会一月份公布的数据表明,在银监会刚成立的时候,达到资本充足率8%的银行资产占中国银行业资产的0.35%。2005年12月31日,则占银行体系资产的70%多。从银行的数量来看,中国的银行体系很简单,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总数120-130家。2005年底,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有40多家。

  另外60-70家未达标的中小银行,尽管资产份额占到市场30%或者多一点,但是数量非常多。这一部分银行怎么办?他们之间将会有非常激烈的重组,不排除有银行退出市场的可能,2006年也许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3 利率市场化

  ●今年银行股的表现非常好,如果上证指数要冲破1300点,我看主要靠银行股,因为香港股市中,建行、交行这一轮的上涨,把国内银行股的上涨空间打开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海外投资者看重国内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发展前景

  同时,也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说存款利率的下浮,背后的推动力也是资本充足率。在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一个利率改革通知,通知分成两方面内容。第一个是银行利息上调0.27个百分点。但是,最需要加息的时机应该在1-2月,当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一季度43%,到9-10月已经平稳回落了。通知的第二个内容是利率的市场化。市场化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贷款利率管住下限,上不封顶;存款利率管住上限,下不封底,考虑到银行业的特殊性,中间有一定利差,给予一定的保护。贷款利率上不封顶,那“天花板”在哪里呢?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在中国市场进行融资活动的利率,不能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3倍,超过了就算高利贷。现在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5.58%,不超过3倍大约在20%左右,意味着银行把利率从5.58%上浮到20%左右是合规的。因此,银行可以非常灵活地运用价格进行差异化定价。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央行推动利率市场化的信号一出现,金融业的洗牌就开始了。市场化之前,国内金融业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我国银行所做的事情,就是根据人民银行制定的利率进行经营运作。对银行来说,利差相对固定时,谁的规模大,谁的利润就高。现在利率浮动了,就开始出现差异了。真正体现银行经营绩效差异的是净利差,资产和负债的配置、组合是怎么分布的,以及从负债方组织资金的成本是不是比较低,运用方是不是有收益。今年银行股的表现非常好,如果上证指数要冲破1300点,我看主要靠银行股,因为香港股市中,建行、交行这一轮的上涨,把国内银行股的上涨空间打开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海外投资者看重国内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发展前景。资本市场有它自身的规律,净利差相对比较高的银行,在资本市场的定价就比较高。

  利率市场化真正见到实效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出现银行存款利率下浮的案例。目前看来,在2006年就可能出现,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如果银行的资本金补充速度不够快,那就只能调整资产结构,就必然有一部分存款,特别是大额的存款就会降低利率。这样的案例我相信在2006年会出现。

  4业务转型

  前一段时间开始炒活期存款取消利息的话题,就是无风不起浪。我们说资本充足率的约束是一个制度性的约束,不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中国银行业经过这一年的洗牌,该关门的关门,该合并的合并,但资本充足率都要达到8%。在2007年开始也必须转变原有的思路,就是每年信贷增长20%甚至40%多,是不可能了,信贷高速增长的年份已经过去了,因为资本金支持不了。就像我们经常讲的,要发展能源节约型的产业,银行也一样,资产扩张和信贷扩张是资本金消耗型的扩张路径,必须要转向零售市场,转向中间业务,转向创新。很多创新都是在资本金约束下逼出来的。比如说资产证券化,缺乏这个约束,银行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在中国的市场中做证券化产品。比如现在用作证券化的资产,是有稳定现金流的住房抵押贷款,包括一部分

信用卡贷款,这部分都是好资产。银行好不容易做到这一部分资产,就把它证券化卖出去,怎么会有动力呢?只有在严格的资本金约束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它占用的资本金比较多,期限比较长。因此,在资本金的约束下,银行的很多经营模式必将出现非常大的转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3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