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货币政策诠释连续性和稳定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 18:48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记者 宋焱 稳健是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主题词。在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将稳健确定为2006年货币政策的主基调后,2月21日央行公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在这份3万余字的报告中,央行提出,2006年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首先把“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列为货币政策的取向和趋势。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央行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具体包括:完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组合;完善公开市场工具和操作方式;协调本外币利率政策;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等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等等。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初我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的特殊背景下提出并开始实施的。事实上,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货币政策有扩张、紧缩和中性之分,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却难归于其中的任何一类。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何德旭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所注重和强调的是货币信贷增长要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操作特点和操作方式。 从实际运作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了操作层面上的灵活性和适度性,从而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取得了较好的调控效果。据央行此次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金融运行平稳。2005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 2余额29.9万亿元,同比增长17.6%;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1.8%;流通中现金M0余额2.4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同期GDP和CPI增幅之和近12%。这表明,货币信贷总量增长总体适度,与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基本适应。 而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看,央行2005年的公开市场操作可圈可点。央行一直密切关注经济金融形势,及时监测分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外汇占款、财政库款及现金等因素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并注重灵活安排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和期限结构,合理把握操作力度和操作节奏,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预调和微调的作用,以实现外汇占款增长的有效对冲,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尤其是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央行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并适当调整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为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平稳运行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实践证明,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是我国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政策选择。它既是对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对于明年该如何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何德旭认为,下一步关键是要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继续完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当然,为了顺利实施货币政策,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利率形成机制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鼓励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重点是金融企业的改革),不断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运作环境,不断提高中央银行运作、实施货币政策的能力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