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徐冠华部长谈发展现代服务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 09:50 《中国金融》

  本刊记者 赵雪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今后五年,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尤其是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作为基于智力、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具有
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当前全面推进工业化,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服务业在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据了解,200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已达到63%,主要发达国家为71%,中等收入国家为61%,低收入国家为43%。服务业吸收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年提高,多数国家服务业吸收就业劳动力人数已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人数的总和。2002年,OECD 国家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总体劳动力比重已接近70%,最高的英国已经达到 79.9%,尤其是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普遍超出了服务业的平均水平。1970~1986 年间,美国现代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分别增长了173.3%和200.8%,远远高于同期服务业91%和85.3%的增长速度。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优化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

  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论坛”上,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指出,作为现在经济贸易增长的主要力量,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当前,以现代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特征的第二次产业转移正在成为一个新的趋势。2004年9月,联合国贸发会议直接投资报告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之一就是外国直接投资已在全球范围内逐步转向服务业,从 1970~2002年间,服务业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从25%上升到60%,而制造业则从42%下降到34%。

  没有现代服务业,就没有新兴工业化道路。徐冠华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新兴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基础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就是要改变单纯靠增加投入,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国家对产业发展的认识有缺陷之处,即没有处理好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关系,把工业化片面地等同于工业的发展。事实上,工业化是一个国家伴随其工业发展、实现全面变革和综合发展的过程,其中服务业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没有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与营销、研发、人力资源开发、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企业提高竞争效益的主导因素。

  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徐冠华认为,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虽然得以确立,但服务业总体上供给不足,生产性服务偏低,服务质量和效益不高、科技质量不高、竞争力水平低等问题开始凸显。从更深层次看,观念和认识问题、体制机制性约束、市场化程度低、自主创新能力弱,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许多现代服务业领域在我国至今仍很大程度上被看作非生产性的活动来处置,忽略了其产业职能和价值的一面,并为部门所垄断。如在科研、教育、文化、体育、金融和保险、媒体、医疗卫生、后勤服务、市政服务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倾向。这些领域完全可以通过转变观念和机制、通过技术改造和提升迅速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服务产业。此外,我国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例如,我国仍有60%的大中型商业企业和50%的国有工业企业拥有自己的车队,效率低而成本高。还有,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传统服务业居多,现代服务业规模较小,成为影响很大的结构性缺陷。我国生产性服务发展紊乱,服务产业链不够完整,不但影响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徐冠华特别强调,我国目前遇到的就业问题既有“三农”问题带来的农村劳动力出路问题,又有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所造成的结构性劳动力转移问题。这种双重转变造成的就业难题,将持续释放出3~4亿的劳动力人口,使我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都大。虽然我国制造业规模还有一定的扩展空间,但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口将不会有明显增加,大量增加的就业人口必须依靠服务业的大发展,必须依靠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双管齐下,才能有效地缓解就业矛盾。据推算,如果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目前大多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即45%的水平,就可以多吸收1.3亿人就业。这就可以基本上吸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国际经验表明,如果现代服务业发展不上去,传统服务业也难以实现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解决我国中长期问题的基本战略来考虑。

  自主创新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需求不旺,大众购买力欲望还不高,大多数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长期徘徊不前,这和自主创新能力缺失存在很大的关系。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徐冠华指出,加强自主创新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由于缺乏高新技术和自主产权,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多数只能生产附加值不高的产品,不少企业长期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由于利润微薄,企业没有资金从事研发和设计,也没有资金用于提高职工的工资、提高福利,消费水平无法提高,居民只能满足自我服务,服务业包括现代服务业很难发展,由此,现代服务业提高不上去,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我们很多地方的经济就很难走出只能生产和消费廉价商品、廉价服务和自我服务的低层次循环。

  徐冠华指出,从现代服务业自我发展来看,现代科技和现代服务业是在积极的互动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进行需要包括研究开发、中介服务、市场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全过程服务,这是一个国家成功开展创新性服务的基础条件。而现代服务业是其重要促进者,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现代服务业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自身的创新活动,越来越需要研究和开发的支持。我国目前的服务业对科技的需求还很有限。服务业研发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服务业的科技含量不高,直接影响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服务业创新方面也无法满足服务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的人们不断提出的新的需求。在我国信息化比例相对较高的银行业,信息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也与国外存在很大差距。2002年,我国每100万人口的ATM机拥有量不到40台,而美国为1100台,我国服务业科技的发展必须正视这样的差距。

  在“十一五”期间,中央提出把加强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促进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徐冠华认为,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到,中央这一决策不仅是对科技工作提出的要求,更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的有远见的战略部署。

  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未来15~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机遇期。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应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点进行部署,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为此,徐冠华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要从战略高度上提升认识,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战略产业。必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全局发展的重要位置,像改革开放以来重视制造业发展一样重视服务业的发展。要统筹发展和着力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抓住现代服务业转移的难得先机,突出重点、提前布局,必须增加紧迫感、使命感,从根源上破除忽视服务业发展的旧有思维。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地位,大幅度增加人才和物的投入,在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同时,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

  第二,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之路。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现代化都离不开科技,在目前发展薄弱的基础上,发展面向服务业的科技更为迫切和必要。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成为今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现代服务业正呈现出信息化、国际化、标准化的趋势,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渗透使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界限正在逐步消失。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为改造传统服务业提供支撑,还可以引领新的服务需求,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发动机。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现代服务业技术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应将现代服务业放在与高新技术发展的同等重要的地位,制定有利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科技产业政策,以科技进步全面提速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第三,抓住服务业转移的机遇,统筹国内外发展。应采取和制造业并重发展甚至超前发展的思路。新型工业化不仅要求我国在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大潮中承接制造业的转移,也要求我们同时注意到承接服务业的产业转移;既要成为国际制造业中心,也要努力成为国际服务业中心,避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大城市将战略重点逐步转向现代服务业,通过辐射带动,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经济的发展。大城市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对服务业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以及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突出了大城市的资源优势。我国大中城市应当把服务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优先考虑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四,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支持生产型服务业、智力型服务业发展,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以及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一是加快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在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和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时,应把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

电子商务等支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生产型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二是鼓励智力型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咨询、法律、专业服务等智力型服务业;三是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组、改造、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益,进一步发挥我国传统服务业的经济潜力;四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扩展公共服务领域,打造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全社会提供公平、便捷的服务,在重视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相关制度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以利于更好地利用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更多更好的衍生产品。

  第五,加快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科技服务业主要提供研发、行业咨询、工程设计、生产力促进、技术交易、科技信息、科技孵化、创业投资、检验检测、

知识产权、软件增值等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它们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服务于第一、二产业,而且也直接服务于第三产业,提升整个服务业的知识层次和科技含量。“十一五”期间,我们要重点支持并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重点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结合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和科技资源整合,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多层次的技术服务体系,特别是建立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农村的技术服务体系;建立服务业科技创新引导资金,并向服务业倾斜,支持科技服务业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科技服务机构的人才培养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第六,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着力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逐步消除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给国内服务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体制上和政策上以平等的地位,使国内企业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下得以提高和发展。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机构整体竞争力,加快研究和建立现代服务业有关的标准体系,积极参与服务业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加快服务业人才激励体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强服务业培训工作,以普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知识水平。加紧研究和建立服务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以积极应对日益增多的服务贸易纠纷。加快制定和完善现代服务业的有关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法律环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