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打假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6亿多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20:57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2月23日电 (记者 姚润丰) 假种子、假农药、假疫苗……近年来,假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严重侵害了农民利益。在2005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中,我国共查获各类假劣农资产品15万吨,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6亿多元。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23日举行的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上说,去年农业部门集中开展了春、秋两大打假战役。在冬季,配合禽流感防控及时开展了以加大兽药
在狠抓市场整顿的同时,扶优扶强获得新进展。杜青林介绍说,农业部门去年积极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加快农资信用体系建设。抽查结果表明,全国主要农资品种质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种子、饲料产品合格率都超过了90%,农药标签和产品合格率分别比上年提高了8.3和11.5个百分点,兽药标签合格率达到95%以上。 杜青林同时表示,我国农资打假制度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制定出台农业部《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规范农资打假投诉举报受理、案件查处督办、信息发布等工作,目前全国农资审批工作全面纳入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效率和公开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各地的制度建设步伐也在加快。如福建省建立了“黑名单”制度,四川省制定了农资广告管理办法,湖北省出台了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实施办法;湖南省出台了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职责划分办法等规章。此外,全国有1542个县、156个市州实行了农业综合执法,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已日益成为农资打假和监管的一支重要力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