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内陆需求增长高 海外市场依赖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18:35 《新财富》 | |||||||||
邓体顺/文 中国经济2005年前3个季度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4%,这让众多持宏观经济硬着陆观点的人士颇为惊讶,而我们认为这样的反应过激了,中国经济在2006年和2007年将继续快速增长。积极的政策调整将平衡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使其向更加依赖内需转变,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我们看到,内需增长已经有由沿海地区向不太发达的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同时,由于
积极政策调整刺激经济增长向内需转移 能否从以贸易、投资拉动转为以内需拉动的模式仍然是一个颇有争论的话题,这一转变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认为,2006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将以可控的速度增长,并维持其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而近期政府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和创新提议将会对拉动内需有益,并响应“十一·五”计划中提到的关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增长平衡的目标。 其中,旨在拉动农村内需的一系列政策包括:从2006年开始医疗保障体系覆盖40-60%,尤其关注一些不发达地区的人群;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九年制义务教育覆盖整个农村地区,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象免收学费。 其中,针对城市人口的政策有:实行最低收入保障体系,以提高生活水平并缩小贫富差距;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800元提高至1600元;解决教育、医疗和电信行业的乱收费问题;完善税收政策,减少购房、买车的征税,同时进一步发展文化、健康和旅游事业;推出消费信用。 以上的政策调整无疑可以从宏观和区域两方面减轻居民的生活负担,并使其实际上享有更高的可支配收入。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一直处于增长中(图1);同时我们发现,名义收入和人均GDP的消费比例几乎成正比,这表明大多数居民会随着收入的增长增加消费和开支。 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内需增长也已经由沿海地区向不太发达的内陆地区转移。2005年零售业发展速度最快的10个省份中,6个位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图2)。内陆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居民消费形式的多样化直接导致了这种地区性的增长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在消费品上的花销比例较高,除此以外的其它开支比例都与沿海地区保持一致(图3)。因此,中档次的日常消费品将会是内陆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受益者。更重要的是,它能为拉动内需提供额外的动力。 对美欧市场并不存在过份依赖 出口的强势增长已经引发了对中国经济过分依赖外在需要的关注,对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依赖更成为关注中的焦点。市场预期美国在2006年下半年会出现由消费不足主导的经济发展减缓,这将对中国2006年的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而我们认为,由于区域经济体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在逐渐减少;此外,由于中国的出口商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因此任何由美国国内消费需求不旺引起的经济发展减缓都不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预期中的严重后果。 区域内日益紧密的贸易联系使中国能够在面临外在需求的急剧变化时缓冲其负面影响。仔细研究2005年中国的贸易组成不难发现:整体而言,亚洲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合作伙伴,2005年,亚洲市场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同时,10年以来,亚洲贸易占中国GDP的比例呈现逐渐上扬的趋势,从1993年的18%上升到2005年第3季度的50%,增长达到了32%;与之相反的是,同期中国对美国和欧洲的贸易增长速度要缓慢得多,分别仅增长了7.7%和8.3%(图4)。 美国消费需求减缓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与过去相比已经明显减弱。据预测,美国的消费增长会在2006年下半年有所减缓,从2005年第3季度的3.9%下降到2006年第3季度的2.1%。这导致了市场对中国出口增长将在2006年放缓的担忧。我们认为这样的担忧是有根据的,但同时又有点过于偏激。 中国出口贸易对美国的依赖已经减轻。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直接总出口量加上由大陆运到香港后的“再出口”)已经由1999年的28%逐渐下降到目前的22%。这并不是说美国消费需求减缓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全然没有影响,只是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没有市场预期的那么严重。 中国商品拥有的价格优势能使中国出口部分地免受外在需求变化的影响。通过评估美国的零售额,GAFO(在百货商店售出的商品)销售额以及家具、电子产品和器具的销售情况,我们发现,中国的总出口与美国的消费支出之间的相关性其实并不明显。近年来,上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一直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种无弹性状态或许是由中国出口商品极具价格竞争力所导致的,价格优势使中国出口免受消费者喜好和价值观的影响。 作者为高盛(亚洲)有限公司策略研究部主管,周莹/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