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社会资本接手大部分二三级医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18:11 《新财富》

  医药行业2006年的投资机遇将与普及面更为广泛的新的医改方案密切相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最终方向是朝着基层市场走,降低药价,使患者有其医。这个目标也许使社会资本接手大部分二、三级医院成为可能。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巨大的农村普药市场将为它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需要国内医药企业警惕的是,跨国药企向药品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盘踞的趋势也更为明显。

  罗鶄/文

  新的医改方案可能出台

  从长期来看,未来10年国内药品需求增长将超过两位数。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人口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医疗保险模式推进,预计到201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第五大医药市场。

  但短期状况是,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放宽仿制药品申报(2006年政策又将收紧),特别是第九类剂型仿制,中药保护品种因为剂型仿制也陷于不受保护,医药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低投入、轻创新、走捷径的药品研发思路,使得国内医药制造业正逐步趋向加工型行业。费用上升,净利润率下降,医药行业竞争更加趋向价格主导,企业生存环境趋于恶劣。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20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医疗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使得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向高端服务集中,向高购买力地区集中,普及性大大降低,10多亿人口被挡在了医疗保险的大门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新的医改方案可能出台。

  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医药行业将主要围绕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逐步解决医疗卫生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大部分二、三级医院和个性化医疗服务将由社会资本接手

  虽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层次的体制问题短期难以解决,医药分家尚需时日,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终方向是必定朝基层市场走。政府的宗旨是加大公共卫生医疗投入,让每个人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2006年可能会制定一个方向和策略性的方案。其中包括:所有的社区医院和部分二、三级医院可能成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公共卫生医疗系统,真正实现低水平、广覆盖;大部分二、三级医院可能会由社会资本参与,逐步转变为营利性医院,这将吸引各类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

  未来政府投入围绕公共卫生医疗系统;个性化、特殊性的医疗服务也将由社会资本接手,目前医疗资源是中国医药产业中惟一没有放开的环节,而专业服务的特点又决定了其可能通过个性化服务获取高额利润,医疗是民营资本最想进入也是最可能进入的方向,但整个进程方面在2006年仍然会比较慢,可能采取试点的方式推进。

  农村普药市场机遇大

  2004年政府开始建设农村药品监督网、供应网,目前两网建设基本到位,2005年政府又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推行农村医疗保险模式—国家、当地政府和农民之间实行20元∶20元∶10元的费用分摊。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641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人口2.25亿,共有1.63亿农民参加,部分农民开始用上基础用药,预计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将大力推进,全国试点县范围扩展至40%。至2008年覆盖全国农村,在750亿元的农村医疗市场将有近500亿元的药品规模逐步释放。新增消费对于普药来说,是较大的市场机遇,更多的内资企业可能在农村市场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间,而未来5-10年内,国内医药市场格局仍然是高端市场外资、合资占主导,中低端市场内资企业求生存的状态。

  处方药销售进入冬天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旧体制的衔接阶段,政策走向将是实质性地降低药品价格。2006年,药品降价仍然会来自两方面:政府降价和市场降价。

  政府降价:如果2400种国家定价药品全部推行制定最高出厂价,并根据国家规定的渠道医院加价比例制定最高零售价,降幅较大的药品将是委托给居间人销售的低出厂价药品,处方药销售渠道的价格泡沫将会被大大挤压。

  即使不能全部推行制定最高出厂价,部分药品也会强制降低最高零售价,这一时间可能会在2006年上半年。

  市场降价:企业在医院市场参与招标,竞争使产品价格必定降低;非品牌产品在OTC(非处方药)市场只能采取低价策略。

  规范药品流通渠道购销行为、药品在流通各环节合理加价、挤压药价泡沫、利用行政价格机制淘汰一批低水平竞争医药企业可能成为政府工作重点之一。

  这样做可以将控制了中国医院处方药销售70%的个体经销商居间人挤出医院药品销售环节,将个人非法赚取的高额利润让给消费者,当然这一过程可能要耗费2-3年的时间,虽然在政策法规的推进过程中,众多药企或许将推出一些变通手法,但毋庸置疑,药品回扣的主要滋生群体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窄。

  我们认为2006年处方药的销售将进入冬天,处方药营销模式将转向专业化的学术推广和品牌建设,在这场变局中,具有渠道优势的制药企业有可能走过行业的冬天。企业的应变策略应该是不断进行产品创新,领先推出新品,保持稳定的利润率。

  跨国资本流向药品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

  医药行业的高附加值环节是药品研发和营销。跨国药企基本上都走过了最初将药品出口进入中国销售,到实现生产本土化。如今,跨国药企的资金将不断流向国内的高附加值环节,走向研发本土化。

  近年来,中国新药研发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政府逐步重视新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趋于严格;国内新药研发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中国拥有大量低成本高素质的医药研发人才;中国新药研发临床费用低,病例丰富。而与此同时,专利药品研发难度日益加大,特别是专利药品临床费用高企、成功率低,这都推动跨国药企寻求在有资源的地区设立研发分支机构,中国作为潜在的药品消费大国,跨国药企针对庞大的需求也非常有必要设立针对性的研发分支机构。从发展趋势看,跨国药企医药产业链最重要的研发环节将逐步落户中国。

  作者为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研究员

  附文一

  最具可能的资本运作方式

  医药流通行业并购整合加速

  2005年医药行业发生了40多起并购,我们看到并购思路正在发生一些变化:其中博士伦收购正大福瑞达、益佰制药收购西藏药业是较为明显的优势互补、资源互用;海正药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希望借助国际产业基金拓宽公司国际视野,提升公司管理能力和国际合作机会;荷兰DSM(帝斯曼)收购华北制药,实现生产和技术向低成本地区中国的双重转移,为DSM谋取维生素和抗生素两大产业更大话语权。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医药行业并购会更趋向理性,其中:

  通过并购主导增长的投资控股型医药企业,受盈利增长驱动,未来仍然会继续跑马圈地、抢夺资源,但这类并购资源正逐步减少,企业的成长应该更多放在已有资源的有效整合,挖掘已有资源的增长潜力;一些跨国企业将其上游原料药生产向中国转移,将有选择地收购具有原料药生产硬件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国内药企。

  国内医药企业还在探索自身成长模式,尚未有较好的管理能力和资源有效配置到并购企业中,优势互补、资源互用的并购虽然能彰显协同效应,但至今我们还未看到真正的成功案例,我们认为当前此类并购还会局限于个案,3-5年后案例会日渐增多,目前更多的是通过并购丰富企业产品文号。

  更多的并购会来自医药流通企业。基于行业规模优势的经营前景,医药流通企业将逐步转向物流配送服务商角色,进行跨区域并购,并引入跨国医药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有效降低费用,在医药流通业毛利率不断下降的同时,获得相对合理和稳定的利润率。

  我们认为医药流通行业将会是医药行业整合最快的行业,5年内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目前一万家左右的医药流通企业将缩水到几百家,更多的小型流通企业被纳入到大型流通企业麾下。

  最具价值的商业模式

  四类商业模式

  盈利能力强

  在国内医药制造正逐步趋向加工型行业的同时,已有企业在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

  融入全球医药产业链

  全球通用名药市场容量不断放大,原料药向中国生产转移的趋势会不断加快,成为通用名药原料供应商是中国药企融入全球医药产业链的重要一步。未来逐步演化为专利到期药制剂企业第一原料供应商、成为国际通用名药企制剂贴牌生产商、并最终走向全球通用名药企,这是“海正药业”的商业模式。

  从仿制药走向仿创药,实现研发升级

  中国制药企业大多走过了普药到仿制药之路,创新药研发周期长,仿创药是在原有药物的化学结构上进行创新,规避专利侵权,但研发周期可大大缩短,研发费用也可大大降低,日本药企走的就是仿创药之路,并依此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以“恒瑞医药”为代表的制药企业仿制药研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摆脱了国内药企的低水平竞争,未来公司可能实现仿创药研发升级,并寻求和国外专利药企业的国际市场合作。

  构建现代中药产业链

  由于中药成份和功效难有科学数据支撑,已有不少企业从药材源头抓起,构建符合GAP、GEP、GMP、GCP、GLP、GS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以期能够较好地控制和稳定中药质量。做得较好的是现代中药企业“天士力”和品牌药企“云南白药”:“天士力”产业链基本构建成型,并已将复方丹参滴丸带到全球几十个国家;而“云南白药”在构建中药产业链的同时,依靠云南当地植物资源和民间配方众多的优势,走的是天然药物差异化发展方向,预计2007年开始逐步会有组方中仅有1-3种成份的天然药物面世。

  医院处方药专业学术推广

  为应对医药行业营销变局,部分对处方药营销走势把握具有前瞻性的医药企业,早已在做大量市场工作,为应对居间人被挤出医院药品销售环节这一变局做准备。我们认为,专业定位于医院处方药学术推广、代理一些制造企业的好品种,将是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商业模式。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