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长沙工业经济的腰杆越来越粗壮。据长沙市经委昨日发布的最新资料,去年,长沙工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43家,比上年增加47家,在亿元“企业舰队”的拉动下,全市工业总产值登上1300亿元台阶,同比增长27.3%。
亿元企业多少直接影响一个地方工业经济的实力。长期以来,受基础薄弱、亿元企业规模偏小的制约,长沙工业总量一直在低位徘徊,到2000年,长沙全部工业总产值为620亿元
。“长沙工业近三年的跨越式发展,显现了市委市政府‘兴工强市’战略效应。”市经委主任谢明德说。2002年,长沙正式确立“兴工强市”战略,启动工业十大标志性工程的建设,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着力培育一批过100亿元、过10亿元和过亿元的企业群,一批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亿元企业数量从2002年的56户增加到2003年的75户,再增长到2004年的96户,每年增加20余户。亿元企业舰队引领长沙工业一路奔跑,全部工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803.5亿元到2004年的1006亿元,再到去年的1300亿元,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20%以上,成为长沙工业发展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尤其是去年,长沙规模工业产值实现955亿元,接近千亿元大关,是2000年的2.89倍。
围绕龙头抓产业结构调整,股份制经济逐渐成为长沙工业增长的新亮点。2001年,长沙市规模工业产值370.53亿元,其中,国有经济120.82亿元,占32.6%;股份制经济150.46亿元,占40.6%。到去年,股份制经济独领风骚,一路向前,占全市比重高达53.9%,比2001年提高13.3个百分点,直接推动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出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新增企业聚集的巨大能量进一步释放,拉动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88.38,比上年同期提高10.87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59.85亿元,占全省的30%。
伴随着长沙工业经济增长,长沙三次产业结构也迅速改写,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9.9:37.4:52.7,演变成2005年的7.4:43.1:49.5。2005年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3%、52.8%、43.9%,二产业成为了长沙经济增长的绝对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