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的期待与突围 民族商业为主体是趋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8日 15:35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叶文添 来源:中国经营报 编者按:截止到2005年底,全球最大的11家商业流通集团已经全部进入中国市场。如何抵御外资凌厉的攻势,不使内资的竞争力下降,成为2月11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零售业高峰论坛”内资零售企业议论的主要话题。
记者观察 中国零售业遭遇“围城” 外资零售企业正以“加速度”进军中国内地零售业,如何与“狼”共舞,已成为中国内资零售企业面临的一道必解命题。 “2005年商务部共批准了1027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合同利用外资18 .16亿元,开设店辅1660个。从批准的商家数来看,这是过去12年总和314家的3倍。外资进入中国已经呈现一种快速增长的势头。”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2月16日在上海举行的“2006年中国零售业高峰论坛”上对外界宣称。 从2005年开始,我国商业领域的开放已经全面取消地域限制。外资企业主要围绕“开店数量、股权和地域”这三个方面展开“圈地运动”。 首先,股权开放,会出现部分独资的外资零售企业,外商还会有选择地与中国有价值的内资企业合作;同时,在一些重点城市外资加快开店速度,德国的麦德龙宣布,在中国的店铺数量将增加50%以上。沃尔玛也宣布,在未来3年内,每年将新增10家以上店铺;此外,外资企业会加快进入二线、三线城市,在这些城市迅速形成区域性的连锁。 在外资商业企业“大军压境”面前,本土商业企业已经普遍感到空前的竞争压力与生存危机。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繁华商业地段,外资企业的商场“拉走”了大批客流,一些城区的商业地段改造,也不得不依赖引进著名的外资零售企业,才能提升商区档次和人气。据了解,目前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外资企业异军突起,某些地区商业网点规划的无序导致竞争加剧,去年全国连锁百强中有一多半企业利润下降。曾跻身2000年全国百强连锁企业的北京城市之光、福建华榕等超市则在去年倒闭。 综观全局,中国零售业偿债能力太低、债务成本太高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为外资零售业的长驱直入留下了空间。从3家国外著名零售商——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和3家排名前列的中国零售企业联华超市、华联超市、北京华联的长短期借款对比中,中国企业长短期负债总数明显高于国外企业。中国销售前10名的超市和中国连锁百强的毛利润率,分别是12.8%及11.95%,而国外平均是20.56%;前10名超市和连锁百强的净利润率,分别是1.77%及1.32%,而国外平均是2.22%。 “一方面,国内企业还没来得及在保护期内享受切实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已马不停蹄地在中国零售市场攻城略地。目前,外资零售巨头已在中国形成领先优势,今后3~5年内将是其在我国大举扩张、联合、兼并和重组的关键时期。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不到5年,外资零售业将掌控我国的流通主渠道。”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孙永正对记者表示。 而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则认为:“中国零售业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开放零售业利大于弊。中国零售业不可能节节败退,而是会取得更快的发展。外资零售企业主要瞄准大中城市,并主要集中在连锁超市、大卖场、专卖店等主流业态,难以涉足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他说,未来的中国市场将是外资连锁、民营和国企“三分天下”局面,“中国的商业依然是以民族商业为主体的市场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