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铭
北京报道
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1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虽然央行一如既往地称“金融运行健康平稳”,但数据着实让人吃惊不小。
1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高达19.2%,而年初央行制定的目标不过是增长16%。央行刚刚在年初宣布2005年“货币信贷预期调控目标和预计实现值的偏差是1998年以来最小的”,可2006年第一个月就出现了重大偏差。
M2究竟怎么了?
央行将之归结为春节因素。而自2005年以来,M2一直沿上升通道加速运行——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春节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M2猛增的势头。
诚如央行所言,今年的春节在1月29日,去年在2月9日,似乎所有的数据全被“春节”这个因素打乱了:1月份,M2余额首次突破30万亿元大关,月末流通中现金M0同比增长22.1%,当月现金净投放5279亿元,同比多出2732亿元。央行认为,以上数据都属正常情况。
实际上,无论是否考虑春节因素,M2一直高位运行。
2005年 6月,M2首次超过15%的全年调控目标,达15.7%,此后便一路攀升,连创新高,11月末升至18.3%。
用环比数据更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消除季节因素后,M2月环比折年率竟然高达23%,加速攀升的趋势一览无余。
理论界公认这是由外汇占款快速增加所引起。银行体系购买外汇资产投放外汇占款已经成为当前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贷款创造的货币投放在新增货币供应中所占的比重却一直在下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1增速大幅降低,M2和M1增速之间的“喇叭口”扩大趋势又有所加剧。
去年年底,M2增速为17.57%,M1增速为11.78%,“喇叭口”为5.79个百分点。今年1月,M2增幅同比高4.9个百分点,而M1仅同比增长10.6%,增幅比去年同期低4.7个百分点,“喇叭口”扩大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意味着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持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社会资金供给偏紧的状况,也加剧了“宽货币、紧资金”的市场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