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商务部驳斥中美经贸失衡说 顺差8成源自在华外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 贾林男 李爱明

  “在2005年中国101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达844亿美元,占到总额的83%!”

  14日举行的中美经贸论坛上,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演讲中公布的这样一组数字,向
“中美经贸严重失衡”的论调做出了回击。他以事实向人们说明,美国对华的贸易出现了比较大的逆差,根本原因在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制造业大量向中国转移。

  “中美经贸合作并非如再创新高的中美贸易逆差所显示的那样失衡,美国在其中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易小准表示。

  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到2116.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141.7亿美元。在创下中美贸易顺差新高的同时,也给美国国内持“中国威胁论”者留下了口舌。

  易小准对巨额贸易顺差进行了结构性分析。他表示,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中,有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101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更是占到总额的83%。如果我们把这一部分扣除,那么中国的贸易顺差仅为175亿美元。

  在跨国公司贸易转移带来大量贸易逆差的背后,并不能掩盖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收益。

  “1990年以来,外国投资者一共汇出了2700亿美元左右的利润,这还不包括有相当一部分的利润被用于再投资”,易小准透露:“正在运营的外商投资企业中,三分之二以上实现了赢利。”

  他还特别指出,美国的公司由于

竞争力强,表现尤为突出。据中国美国商会2004年的一项调查,86%的美国公司在华收益正在提高。42%的公司在华利润超过了他们在全球的利润率。

  他用三个“如果”以及量化指标说明他的观点:如果扣除跨国公司的海外净销售和进出口,美国的逆差就会大大缩小,甚至出现顺差;如果扣除跨国公司的关联贸易,美国的贸易逆差就会下降三分之二,对中国的逆差则可下降30%;如果扣除中国的加工贸易顺差,或者外商投资企业的顺差,中国对美国的顺差就会分别减少91%和73%。

  而代表美国在华公司利益的中国美国商会会长马诚礼也在演讲中间接支持这种看法。他表示,美国的贸易赤字误导了人们。其理由是,首先,由于中国成为制造业的基地,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企业带来的顺差都集中到了中国,实际是美国对亚洲的逆差都反映到中国来了;其次,中国的贸易顺差数字反映不出利益的分配状况。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好处中国并没有得到,而是流向了各国在华公司。

  当然,马诚礼也表示:“不管怎么说,美国国会对这个数字反应强烈。今年是选举年,所以更敏感。但是如果客观地看,中美的贸易是非常健康的。通过贸易,中美都创造了就业机会,美国得到了低成本产品,中国保持了经济的高增长,所以这是互利共赢的结果。当然,挑战就是如何使进一步增加对中国的出口,同时使更多的中国公司到美国投资。”

  对于中美贸易互利共赢的局面,

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在演讲中表示,即使不对中美之间的数据进行结构性分析,上至美国政府,下至美国人民,从中美经贸合作中获得巨大利益,也是不争的事实。

  美国

财政部统计显示,中国购进美国近年新发国债40%,2004年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余额约2000亿美元。2005年这个数字可能达到3000亿美元。这极大地缓解了美国的财政赤字的压力。

  中国出口美国的大量物美价廉的日常消费品,则让美国广大消费者得到了实惠。摩根斯坦利的研究显示,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仅2004年就为美国百姓节省了将近1000亿美元,而美国的零售商,不仅通过销售中国的产品赚取了巨额的利润,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摩根斯坦利估计,2004年美国公司从中国制造的产品中获得的利润近600亿美元,占标准普尔公司全年利润的10%以上,仅销售中国产品最多的沃尔玛一家就业人数就有120万人。“根据美国有关方面统计,中美经贸合作带动美国就业人数在400万-800万之间,”易小准透露。

  他还表示,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使全球的经济每年获得净收益750亿美元。近5年来,中国进口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8%。如果今后按16%的年均增速,2010年,中国进口将达到1.3万亿美元。而从今年开始的“十一五期间,中国将购买总值超过5万亿美元的产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68,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