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国内地劳动力成本上升 影响国际竞争力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 03:45 每日经济新闻

  主持人:

  又到了狗年第一次发工资的时候了。对于企业领导来说,薪酬的增加意味着企业支出的增加,而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薪酬成本的增加就意味着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有媒体报道今年广州的外来务工者薪酬涨了三成,而许多媒体在惊呼未来我们拿什么去竞争。

  作为一个融入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内地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势必改变中国内地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那么目前劳动力成本的趋势将如何改变中国内地竞争力水平呢?

  大众评判台

  卢小姐:挤压了劳动者合理的劳动待遇

  肯定对竞争力有影响。全球有名的“中国制造”依靠的就是低工资和超工时。

  为什么全球那么多知名的企业愿意在中国内地设厂?不也是冲着这个来的嘛!一来可以减少运输成本,二来可以控制成本。但也不能纯粹靠此来吸纳更多外资,这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劳动者合理的劳动待遇、像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基本的社会保障。

  刘小姐:依靠低成本不是长久之计

  我感觉变化不大,这是顺应市场规律的表现。老板给钱,打工的就卖命。老板涨工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企业也可以提高效益。这是互惠互利的事情。如果老板觉得你去年未对企业做出成绩,可以不涨工资,员工如果觉得待遇不好,也同样可以不干。我们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是人力成本的高低决定的,而是我们的经济增长点。依靠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来吸取外资只是暂时之举,不是长久之计。

  周海滨:这是一种促进

  对中国内地的竞争没有影响,相反是一种促进。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劳动力成本提高了,必须靠科技创新和生产效率提高来解决企业利润的实现问题。中国内地企业长期以来仰仗廉价劳动力的经济模式有望得到调整。中国内地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不能靠压缩工人的工资来解决,中国内地的国际竞争力和工人的工资应该是共赢的关系。中国内地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实现有多种途径,如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

  沈先生:长远看未必是坏事

  我认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中国内地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在短期内会有,但从长远来看,未必是坏事情。这种转变可以促进我们的企业从技术入手,变粗放式劳动力价格优势为集约式技术优势,这样才能确保经济可持续的平稳发展,所以说从长远来看,这种变化是有利的。

  话题策划主持 凌建平 MSN主持 祝裕

  ◆沸点特稿

  中国内地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持续多久?

  黄益平 花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估计每小时的劳动力成本

  官方数据表明2004年中国内地制造业雇员的年平均工资为14003元人民币,这说明每小时的劳动力成本是2.3美元,从2000年到2004年每年增长13.7%。

  中国内地现在的劳动力成本大体与韩国、新加坡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类似。今天,中国内地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大约是美国的5%,这与韩国1975年的状况相同。

  显然,中国内地的劳动力成本将进一步提高。

  失业和劳动力供应

  高失业率可能阻碍工资的快速增长。国有企业目前的重组和精简推高了失业率,但这只是一时的状况。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也将对创造城市工作机会施加压力,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状况。

  劳动力市场整合和薪资不平等

  考察中国内地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否会很快消失的另一个方面是检查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劳动力市场整合意味着薪资不平等的减少或各地区和行业工资率的靠拢。

  即使对经验、教育和性别实行控制,但薪资不平等并没有消失。

  劳动力市场整合的证据并不是随手可得,表明全国范围内工资的快速增长不太可能很快发生。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提高和“教育贫困”是造成工资率稳定的主要因素。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内地在劳动力成本优势上可能正在输给邻近的发展中的经济体,但这一过程可能是渐进的。

  结论和暗示

  我们倾向于同意,“无限劳动力供应”可能已经在中国内地结束,但是我们并不赞同中国内地正在快速丧失其劳动力成本优势。

  某种程度上,过去几年中国内地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被劳动力市场的制度障碍所放大了。

  韩国花了20年时间把它的平均劳动力成本从占美国的5%提高到50%,我们认为,中国内地可能要花超过20年时间把劳动力成本提高到占美国的50%。

  总的来说,中国内地的劳动力成本将随着时间稳步上升。即便劳动力成本的增速不到13%-15%,它也将牵连通货膨胀压力和经济结构。因为中国对国际市场已经存在重大影响力,劳动力成本也可能将对通货膨胀和全球生产的重新分布施加显著影响。

  郑洁 翻译

  传媒先锋视点

  编者按:

  所谓先锋视点,即见他人所未见,或见他人所难见。

  产生新观点并非易事,因真知灼见既需知识融会贯通,也需来自于事实与经验的长久积淀。

  为更多窥见智者慧者的有识之见,本版特辟“传媒先锋视点”栏目,摘录我们认为有所得的新观点,在经济激荡的长河中,取我们认可的一瓢,与读者分享。

  把握高资源价格后的市场逻辑

  巴曙松

  资源价格的持续攀升,可能是近年来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身处资源价格的持续上扬背景下,中国经济所可能遭受到的影响和冲击不言而喻。中国如何寻求一个新的化解资源约束的路径?从实际市场运行看,我们需要深入把握高资源价格背后的市场逻辑。

  1.导致市场波动的,实际上是增量:寻求需求波动的金融解决方案

  从价格形成机制来看,导致市场波动的,实际上往往并不是存量,而是增量,即使增量相对于存量未必占据十分大的比重。

  在中国依然面临巨大的资源需求的趋势下,就不能再仅仅依靠以现货为主的消极采购方式和直接投资购买矿山等路径,而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完善中国对于这些资源的价格发现机制,以及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价格波动风险的金融管理工具。

  2.新背景下资源价格的波动体现出新的全球利益博弈新格局

  随着经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资源价格的波动也受到全球范围内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影响。当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造成需求供给平衡比较紧张的时候,来自金融投资者的需求将快速推高相关的商品价格,并从中牟取暴利。

  对于中国来说,最为值得关注的是包括铁矿石、铜在内的多种工业基础原材料。中国由于产业发展阶段的因素,对工业原材料的进口依赖增长很快。中国不可能靠自己本国的原材料实现工业化,这方面的资源可能日益成为一种“硬约束”,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工业原材料可能出现的危机和市场波动,加强资源结构的调整和掌控。

  3.提高中国在全球资源市场上的定价能力

  对于中国来说,最为关键的,当然还是要提高自身的定价能力,特别是统一把握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总体趋势进行谈判的能力。同时,要充分熟悉和利用WTO规则,灵活运用收购兼并等手段获取外部资源支持,加大对再生能源利用的支持力度,积极利用石油及资源期货市场,防范石油及资源供应过程中的风险。摘自《证券导刊》,有删节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