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增值税转型各地竞相申请 全国推广成市场焦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1日 14:2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范利祥 实习记者 吴 群 上海报道

  自2004年7月财政部在东北地区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以来,争议就一直不断。

  “我们这边内部讨论过多次,希望上海也能成为试点地区。”日前,一位上海市政府人士透露。

  不久前,上海通用北盛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斥资1.43亿人民币在沈阳投建别克商务车生产线,引起不小轰动。“这个生产线本来打算在上海建的。”一位上海市政府官员透露。

  目前,关于

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焦点集中在两点:一是,东北试点后,对其它地方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二是,这项税改何时在全国推广。

  地方何以如此焦灼?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东北搞增值税转型以后,“东北有些企业的负担减轻了,竞争力增强了,可能对其它地方同构性强的产业带来不小压力。”

  比如,东北的一汽和上海的上汽,“一个是增值税设备能抵扣,一个不能抵扣。东北的成本低了,上汽的成本高了,本来很均衡的竞争可能被打破。有些企业和资本离开上海到东北去,就是为了那里很低的增值税。”

  这种焦虑,带来了地方上申请试点增值税转型的强烈冲动。

财政部科研所一位专家透露,其实,这一两年,财政部已经收到不少地方递上来的措辞或温和或激烈的申请,“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都有。”据本报记者了解,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深圳等,均希望能成为“第二个东北”。

  “有些地方已经在做一些应对措施。”上述财政部科研所专家说,但这些地方是“静悄悄的试验,同中央的政策并不违背”。因为,“这些地方是‘自费转型’”。增值税是共享税(中央75%,地方25%),转型试点要经中央统一部署,“但地方上可以拿自己那部分(25%)补贴给企业。不影响中央财政,这个是可以的”。

  申请试点的,主要是发达地区。因为实施增值税转型,不仅影响中央财政收入,还会影响地方,而“这些发达地区有足够的财力来推行”。但是,这位专家同时表示,“自费改革带来的资金压力也非常大,所以,地方上都想方设法挤进试点省市队伍,希望改革成本由中央财政来背大头。”

  目前增值税占全国整个税收收入的40%。上海市财政局一位官员分析,此次东北税改的成本大概为100亿-150亿元。如果全国推开,中央要至少为之付出1000亿-1500亿元的代价。

  所以,“即使在全国推广,也不能照搬‘东北模式’,否则会吃不消。”一位接近财政部的知情人士透露,“现在有多种方案在考虑。”

  上海市财政局官员给出的方案颇具代表性:分年度按比例抵扣,逐步到位。比如,第一年抵扣50%,第二年抵扣70%,第三年全额抵扣。然后,在实现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全额抵扣的基础上,下一步再对包括厂房、建筑物等不动产在内的全部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款的抵扣,从而最终实现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到消费型的转变。

  还有一种方案认为,要视行业自身而定:低成本、低效率、低产出的行业或企业,应列入转型范围;固定资产数额庞大,技术进步本身比较迅猛,高科技、大型企业,就不能随随便便地列入这个范围。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任浩则给出了三步走改革方案:2004~2006年,在东北地区进行增值税转型试点;2007~2008年,在重工业发达地区及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进行推广;2008年之后,全面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

  然而,更多的学者则指出,增值税转型东北试点之后,应该尽快向全国推开,而不应采取逐步扩大试点的方式。

  这显然与增值税本身的特性有关: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课征的流转税,增值税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其销项与进项的环环紧扣,相对统一的税基和税率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税收对市场机制的扭曲。

  据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张斌博士认为,逐步扩大试点的方式,人为设置产业或者区域差异,势必导致抵扣链条的复杂与混乱,不仅不会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还会扭曲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

  “改革方案,还在研讨阶段。”财政部一位官员向本报记者明确表示,“何时出具体方案,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但肯定会在下半年拿出。”

  该官员进一步透露,“金人庆部长已经说明,这是财政部今年的工作重点。方案一经国务院批准,就会在全国推广。”

  (本报记者孙雷对此文亦有贡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