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金融调控发挥宏观调控主导作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9日 10:02 金时网·金融时报

  经典中国·辉煌“十五”系列报道 FN记者 杨建莹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

  难以忘记,“十五”期间,由于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使投资增长率在较高水平上稳定下来,既没有出现新的反弹,也没有出现大幅度滑落。可以说,金融调控在此轮宏观调控
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稍加梳理,“十五”期间金融宏观调控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金融调控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根据不同阶段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宏观调控的要求,中央银行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成功治理了通货紧缩,同时又及时防范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维护了币值稳定,实现了金融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适度,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基本相适应。2001年至2005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别增长14.4%、16.8%、20.0%、14.7%和17.5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分别增长11.6%和15.8%、21.1%、14.5%、12.98%,为“十五”期间经济增长9%以上和消费物价涨幅控制在2%以下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十五”期间经济增长水平提高,稳定性增强。“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为9%,比“九五”期间(8.3%)提高0.7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为2个百分点,比“九五”期间(2.5个百分点)减小了0.5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金融调控手段多样化,金融宏观调控逐渐从数量调控为主价格调控为辅逐步转化为价格调控为主数量调控为辅。

  中央银行加强以市场为基础的调控机制建设,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创造性地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有效对冲了外汇占款增长带来的基础货币投放,保持流动性总量适度和市场利率基本稳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框架;发行短期融资券,疏通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利率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步伐,2004年10月29日在上调基准利率的同时,放开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设逐步深化,改革了再贴现利率的形成机制,建立了再贷款浮息制度,优化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利率结构。逐步实现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协调本外币利率政策。通过以上努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利率杠杆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显著增强。

  金融调控与其他调控手段配合良好

  在“十五”之初出现通货紧缩趋势,中央银行连续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和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国债投资项目的资金配套贷款等措施,配合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推动

中国经济走出通货紧缩。2003年,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为此,中央各部门通力合作,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成为“十五”宏观调控的关键之策,也是中央银行与其他政府部门政策协调的具体体现所在:釜底抽薪,严禁乱占滥用耕地;适时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总量。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重点抑制钢铁、水泥、电解铝、
房地产
等行业投资过快增长和低水平扩张,并调整投资结构,加强薄弱环节。2003-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年稳步回落,一些行业和地区投资过热明显降温。

  金融调控的前瞻性增强

  2002年夏天我国经济从通货紧缩局面开始向上走,2003年早春,经济在加速增长的同时开始出现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由于中央银行加强了调研能力,建立了先行指标,改进了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动态监测和分析预测工作,尽管各部门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存在分歧,2003年中央银行仍然根据市场指标及时出台了若干前瞻性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包括房地产信贷方面的政策以及9月份开始实施提高一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动作。

  针对我国经济一度出现投资增长过猛、货币信贷投放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部分瓶颈环节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的问题,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中央银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手段,打出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组合拳以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实现宏观调控目标。2003年采取了以下措施:从4月份开始,采用多种方式回收市场上过多的流动性;6月份发布相关文件,对房地产信贷和按揭贷款进行了风险提示,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信贷市场的发展;8月份宣布提高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2004年以来继续推进和完善金融调控:1月1日宣布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在较大程度上赋予商业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导向和贷款风险确定贷款利率水平的自主权;3月以来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提高再贷款利率0.62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0.27个百分点;在2003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后,4月11日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一系列前瞻性措施都达到了预期目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