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温秀北京报道 2005年银行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取得重大进展,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点评了商业银行改革前后的变化,表示改制后的商业银行已经初具造血功能。刘明康同时透露,2006年银监会将加强审慎监管,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大力压缩过剩生产能力”。
更有效的董事会 更透明的信息披露
银行改革渐入佳境(小标题)
《中国经营报》:改革之后的国有商业银行,是不是真正成为了市场经济下的商业银行?
刘明康:在国务院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银监会积极参与了改革全过程,应当讲,我们对这次改革的成功是比较有信心的。
在过去产权单一化和利益主体单一化情况下,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混为一体,即使经营不好,但因为它同时是所有者,所以你根本无从问责。打个比方,家长给孩子两毛钱去打醋,他打了酱油,这是孩子的错,但如果给了两毛零花钱,他买啥吃都无法问责,因为本来就是零花钱。孩子用它干了什么,你都拿他没办法,因为给的就是零花钱。
现在银行通过改革,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上市之后还有公众投资人,使过去产权单一化和利益主体单一化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当然还没有根本解决。另外,在股份制改革之后,所有者缺位和越位的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
《中国经营报》:过去银行承担了很多行政职能,改制后的银行是否依然要承担这些职能?
刘明康:改制后的银行不存在这个问题。政府早就把“入口关”放开了,至于“出口关”,比如银行的破产问题等,政府还承担着一些相应的成本,但我相信,到2007年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中国经营报》:改制前后,这些银行究竟有哪些变化呢?
刘明康:根据我们的调研,改制以后的银行在三个方面发生了初步但很深刻的变化。
首先是董事会发生了变化,真正发挥了作用。过去的董事会是个摆设,一年也未必开一次会。现在董事会下设了风险管理、审计、人事薪酬、关联交易四个委员会。把董事会代表所有者的载体做实,这是一个最大也最重要的变化。他们每两个月到一个季度,一定要开一次很深入的会。同时我们规定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一定都是独立董事,是国际专家。特别是战略投资者引进后,他们的独立董事,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些独立董事和股权董事在发表意见的时候非常专业,而且不轻易盲从。过去经常讲“董事会一致通过”,现在很少出现所谓的一致通过了,常常有反对票,也有弃权票。并且反对和弃权的人都会全面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进行质询。以后你可以去专访一下战略投资人的独立董事。他们都是全世界一流的,在银行里起了很多作用。而且在对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改制后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形成了独立发挥作用、相互制衡的一个结构。行长们不约而同地表示,这是他们体会到的最大的变化,跟过去完全不一样。
第二个大的变化是,银行经营从追求规模到讲求效益,第一次开始使用了风险资本的概念,用风险资本来配置银行资金资源和信贷资源;第一次使用了全面科学的信贷成本的概念,就是说贷一笔款不只有存款成本,还有资金成本和信贷成本。信贷成本是哪来的,你要占用我的资本金,占用我的风险拨备,这是过去没有的。建行已经全面使用了经济增加值(EVA)的概念,来进行整个银行的绩效考核。中国银行使用了风险抵扣后的股本回报率(RAROC)的概念。用这个方法来衡量银行各个单位发展的质量,充分体现和落实了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银行业的体现。如果说2005年银行业有一个亮点的话,这就是最大的亮点。
我们过去是用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的增长来衡量,是一种粗放型的经营考核指标,不是科学发展观。因为银行很可能存款上去了,贷款上去了,市场占有率上去了,但风险可能也上去了。所以更要学会管理风险.
第三个变化是,银行业从两本帐到一本帐,改革以后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大大加强。很多人都不知道,在2002年以前,我们的银行业都是两本帐。但改制以后的银行全部做到了一本帐,信息披露质量大大提高,因为它要满足上市银行的要求。现在数字一出来,马上就向社会公布,内外一本帐,一模一样。
商业银行初具造血功能 创新不要试蠢(小标题)
《中国经营报》:那么商业银行的造血机制究竟应该如何培养?
刘明康: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还要国家不断反哺,不断地去扶持、输血,如何能保证经济的安全和稳定?所以银行一定要有自身的造血机制,即银行可以自己补充资本金,满足业务发展需要。我们银行业有一个基本标准,即资产回报率(ROA)在1.2%以上,资本回报率(ROE)在15%以上,严格分类的不良贷款在5%以下,拨备覆盖率在100%以上,中国的银行业就是奔这四组数据去的。改制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在5%以下,拨备覆盖率在60%到80%之间,离100%不远。资产回报率在0.7%到0.8%左右,离目标还有些距离,但我相信,再过个三五年应该能够做到。资本回报率已经达到12%到14%,15%指日可待。所以,现在我们的银行已经具备了造血能力,但如果希望有较强的造血能力,还需要按着一定的标准继续努力。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些,再加上这组数据的实现,相信我们的银行一定是全世界公认的具有很强造血能力的现代商业银行。完全能够消化和应对各种风险,不需要政府不断帮助。
《中国经营报》:对于商业银行关于“创新应该允许试错”的呼声,作为监管者,你怎么看?
刘明康:银行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银行业本身就是风险行业,其存在就是为了承担一定风险,通过为家庭和企业融资,银行承担风险,获取利润,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创新当中我们是允许试错的。
但应该注意两点。我们的银行业是吸收了大量公众存款、负债率很高的特殊行业,所以创新首先应该尽量避免犯你无法承受的错。因为错误都是有代价的。不能简单讲银行允许承担风险,但不能犯你无法承担的错,德隆就犯了它不能承担的错,所以遭致了灭顶之灾。第二是不能犯同样的错,重复犯错,那不叫试错,而是“试蠢”。
审慎监管仍是主线
2006年将大力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小标题)
《中国经营报》:银监会的审慎监管措施在国家宏观调控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2006年银监会将如何利用这一手段?
刘明康:自2005年以来,银监会通过市场化的审慎监管措施,不期而遇地对中央的宏观调控做出了科学有效的贡献。虽然银行审慎监管制度不是为宏观调控而专门设计的,但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那些银行体系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更是如此。这一制度可很好地配合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如本轮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控制信贷,而商业银行实施资本充足率约束也必须降低贷款增长速度,二者目标一致,相互促进。而2006年按科学发展观将大力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将更需如此。
1994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一直保持着快速扩张态势, 2004年,我们适时出台了多项审慎监管政策,有力地配合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增幅明显下降。实践证明,审慎监管制度可以在控制信贷过快增长中发挥较大作用。
同时,审慎监管调控信贷必须关注金融业结构调整。一方面需要将新的风险纳入监管范围,避免出现在信用风险下降的同时,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不断上升的局面,防止不同性质的风险以及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向国内扩散。另一方面,要避免监管真空,防止再出现中东欧国家商业银行通过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规避监管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