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部委专题--国资委专题 > 正文
 

攀钢“十五”期间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7日 11:43 国资委网站

  “十五”期间,攀钢把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和建设发展开展科技攻关,开发形成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竞争力、有攀钢资源特色的专有技术和产品,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为促进攀钢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围绕生产经营和建设发展开展科技攻关,优化生产工艺,促进结构调整和市
场竞争力跃上新台阶。“十五”期间,攀钢把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提高攀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与国内外20多个科研院所合作,加大科技工作力度,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品种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技术经济指标降成本,大力开发新产品,为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是围绕三期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工艺技术研究,取得了一批关键性的技术突破,促进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十五”期间,攀钢针对生产工艺、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三期项目达产达效,组织科技力量进行联合攻关,使三期工程竣工项目实现了快速达产达效。如:开展全连铸项目联合攻关,攀钢本部2004年5月份以来实现了全连铸;开展轨梁万能轧机项目攻关,使攀钢轨梁万能轧制和长尺化生产达到国际领先,钢轨总体上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开展热轧三期项目攻关,使热轧产能由2000年135万吨提高到2005年250万吨;开展冷轧三期工程项目攻关,使冷轧产量、产品质量和产品种类大幅度提高,确保了攀钢“国内家电用钢第一品牌”地位。围绕三期工程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促进攀钢结构调整上了一个新台阶。从2000到2005年,攀钢在铁产量增长了39%、钢产量增长73%的情况下,钢材增长了1.1倍,其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双高”产品比重大幅度提高,2005年,热轧板产量达到255.89万吨,比2000年增长89.3%;冷轧板产量达到121.82万吨,比2000年增长59.24%;重轨产量达到63.27万吨,无缝钢管产量达到69.02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42.02%和65.87%。

  二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跨越式进步,实现生产工艺和技术经济指标的全面优化。“十五”期间,攀钢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抓紧工艺和技术经济指标的优化,在钒钛磁铁矿大高炉冶炼技术、高速铁路用钢轨技术开发、钒氮合金和氯化钛白生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全面优化,为品种结构改善和发挥规模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高炉利用系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大高炉领先;连铸比由50.64%提高到92.2%,新钢钒实现了全连铸;转炉平均炉龄在2004年达到8544炉,单炉炉龄突破1万炉;钢材综合成材率不断提高;材钢比大幅度上升,2005年累计达到89.73%,比2000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二)着眼于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自主创新,开展科技攻关,把攀钢建设成为钒钛新材料精品基地。“十五”期间,攀钢立足钒钛资源优势,始终把科技攻关和技术进步作为搞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措施,通过自主创新,加快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步伐,钒钛技术开发取得显著成效,钒钛制品的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产量进一步提高,钒钛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不断增强。

  一是以提高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为重点,钒钛技术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十五”期间,攀钢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快钒钛技术开发,在钒氮合金产业化、微细粒级选钛工艺、钛精矿盐酸法制取人造金红石产业化等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中,钒氮合金产业化技术打破美国独家垄断,世界领先,硫酸法金红石钛白粉技术国内领先,氯化法钛白技术国内唯一。

  二是通过科技攻关和技术进步,钒钛制品品种结构调整和规模产量取得显著成效。“十五”期间,攀钢钒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品种更加齐全,产量不断增长。在三氧化二钒、五氧化二钒、高钒铁实现产业化生产的基础上,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垄断,开发出钒氮合金等新型钒制品,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钒氮合金目前产能已达到2500吨,2005年产量达到1303吨;到“十五”期末,攀钢钒制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5%,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钒制品生产企业。在钛综合利用方面,攀钢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掌握全国唯一的氯化法钛白生产技术、开发出微细粒级钛精矿选矿工艺等,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微细粒级钛精矿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4万吨/年,2005年钛白粉产量达到5.82万吨,比2000年增长7倍。攀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钛原料和钛白粉生产基地。

  (三)立足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抢占市场先机。“十五”期间,攀钢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创新积极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新产品,新产品试制总量由2001年的46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78万吨,新产品开发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内第一家开发出100米长尺钢轨,能够充分满足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建设需要;热轧开发出铁道车辆用高强度耐大气腐蚀钢板及相应的冷弯型钢、超级钢、高强汽车用热轧钢板;冷轧开发出家电用深冲、超深冲系列钢板、IF钢等国内板材市场上具有一流竞争力的品种,国内首家开发生产出热镀锌耐指纹板;钢管开发出直径340mm无缝钢管,其产品填补了国内在大口径高压锅炉管、石油套管等高附加值无缝钢管生产方面的空白;建材和特钢分别开发出500Mpa级钢筋、高碳工具钢等一系列有市场、有特色、有效益的新产品;立足资源优势,开发出了独具攀钢资源和技术特色的新型钒钛钢品种,在含钒合金、低合金、微合金钢材新品种开发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含钒贝氏体高强度钢轨、DX54D超深冲镀锌板、330和380系列车轮用钢、SP52超细晶粒钢等相关产品,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四)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十五”期间,攀钢共取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927项,其中部、省级成果63项,市级成果188项。共有589项科技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55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35项。申请专利235项,获专利权161项。(“十五”期间攀钢主要科技创新成果及专利获得情况分别见表一、表二、表三)

  表一 攀钢“十五”期间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重大科技成果情况

  项目名称

  获奖年度

  达到水平

  获奖情况

  钢轨在线热处理技术开发

  2001年

  国内领先

  国内首创

  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制取V2O3和高钒铁的工艺技术研究

  2001年

  国内领先

  国内首创

  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攀枝花钛精矿制取专用型钛白技术研究

  2001年

  国内领先

  国内首创

  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电铝热法冶炼高钒铁技术研究

  2002年

  国内领先

  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微细粒级钛铁矿选矿工程技术及装备研究

  2002年

  国内领先

  国内首创

  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超深冲Ti-IF钢冷轧钢板开发

  2003年

  国内领先

  国内首创

  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钒氮合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技术研究

  2004年

  国际先进

  国内首创

  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矿山陡坡铁路运输系统研究

  2004年

  国际先进

  国内首创

  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钒氮合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技术研究

  2005年

  国际先进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国产1450热连轧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与应用

  2005年

  国内先进

  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钛精矿盐酸法制取人造金红石产业化技术

  2005年

  国内领先

  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表二 2001年以来攀钢科技成果及技术进步获奖情况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科技成果(项)

  总计

  208

  180

  198

  214

  127

  省部级

  18

  10

  11

  12

  12

  市级

  41

  42

  32

  46

  27

  公司级

  149

  128

  155

  156

  88

  科技进步奖(项)

  总计

  182

  123

  93

  90

  101

  国家级

  -

  ―-

  -

  -

  1

  省部级

  11

  11

  13

  11

  9

  市级

  35

  28

  24

  24

  24

  公司级

  136

  84

  56

  55

  67

  表三 2001年以来攀钢专利申请及专利权获得情况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专利申请(项)

  20

  21

  77

  59

  58

  获得专利(项)

  19

  17

  19

  51

  55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