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审计项目舞弊问题存在的根源(06-1-26)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 17:23 审计署网站 | |||||||||
每年的6月中旬开始到7月底结束的这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从连续三年的“审计风暴”来看,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审计机关受地方政府委托在向同级人大报告年度审计工作情况来看,从媒体及社会公众对审计查处与揭示问题的反映来看,审计无疑都将成为这一时段倍受公众关注的焦点,人们在认可国家审计所具有揭示与披露问题勇气的同时,也在更多地审视问题存在的究竟。因为审计报告所列示的每一个问题都毫无例外的导致公共财政资金损失或浪费,或者是对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损害,从而造成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效益的不充分性与
舞弊的利益驱动因素 多年来的审计经历与审计实践以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所形成的用人机制都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所有的用人单位特别是从事资金管理与分配的部门工作人员都受到过良好的正规教育,他们对本行业部门所适用的法律法规的了解与掌握也是充分的,换句话说,审计所接触的每一个行业部门的管理当局对自身行业规范的熟悉与法规的限定要优于审计人员,他们最能够在本部门或行业内部把握法律法规的量度与限制,由于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对于违法违规的法律后果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是明确的,可现实的审计结果却从未间断过向我们证明着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多年来的国家审计所审计的单位都无一例外的不存在问题,似乎问题的存在是审计的结果,审计不止问题不止,问题止于审计的悖论成为健康经济发展的障碍,也成为问题单位对审计部门的最大意见。那又是什么因素助长了管理和分配公共资金的国家公务人员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与经营者要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从事舞弊行为呢?其结论也是明确的,舞弊会带来巨大的集团利益或个人私利。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舞弊有更专门的含义,它是一种故意的伪造、滥用国有财产或公共财产以及对犯罪者有利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舞弊被广泛的认为是“白领犯罪”、“腐败”、“侵吞财产”、“国有资产流失”、“损失浪费”、“投资效率低下或无效益”和“不合规行为”。实践表明,审计人员通常在两个层次上遇到舞弊行为:集团舞弊(或称管理层舞弊)和个人舞弊(或称雇员舞弊)。鉴于二者有本质与责任上的差异,在审计处理与审计报告中审计人员有必要区别这两种舞弊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国家审计所揭示与查处的诸多问题几乎都与管理层的管理密不可分的。 个人舞弊的动机 个人舞弊往往是可怕的不可收手的也是非理性的自掘坟墓的,从审计查处的案件来看也往往都是多次的重复的一有机会就无法自控的就如同吸食大烟一样的以心存侥幸满足扭曲的心态。其最基本的做法一般利用制度的缺失与管理上的漏洞,避开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试图以现金或其他资产为个人谋利,如果单位拥有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腐败或挪用公款就会被阻止或发现。在管理环节上能够被审计所揭示操纵数据的行为通常有两类人容易产生个人舞弊,即接触货币资金和接触实物的人员。他们都是利用管理上漏洞或制度上存在的缺陷,通过对财务数据或是存货记录的更改以达到自己违规利益的最大谋取,当第一次因侥幸得逞为其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利益而惶恐不安时,人性天生的贪婪往往会驱动筹划下一次机会的到来,这样,他们为了隐藏真实的记录会不断地更改着数据直到露出马脚。审计实践中发现的个人舞弊和犯罪行为都有着惊人相似的三步曲:抓住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小金额的窃取来满足心理的好奇、进一步尝试到有预谋的实施。这种舞弊形式多数情况下独自完成的,其手段也主要是利用自己所能够接触到货币资金或实物存货,前者通过伪造领导人签字套取现金或利用大量资金流转的时间差为自己谋利益,后者则是通过转移与篡改存货记录实现。个人舞弊的风险是巨大,它要面对单位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与检查的双重压力,一旦机会来临他们会与管理层合谋进行。 集团舞弊的目的 法不治众的舞弊心理而导致产生的集团舞弊行为成为健康经济社会的最大阵痛,集团舞弊比个人舞弊更具有隐蔽性,而且经常可以逃过检查,就是被审计发现了也认为舞弊行为的发生是共性的,处理的最终结果限定在一个单位的名称上(除非存在个人经济问题),与个人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集团舞弊所带来的小集团利益是被内部人员所认可与支持的,认可与支持的最终因素也是因为自己是利益的享有者。国家审计项目所揭露关于单位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充分说明这样的真实结果。针对公共财政资金管理与分配的部门行业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经营者来说,舞弊的驱动在于“业绩舞弊”和“集团利益的最大化”,他们通行的做法是对重要财务数据和报告进行典型的虚假陈述,以获得额外的补偿、升迁以及逃避因业绩不佳的惩罚。他们的舞弊行为一般具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不受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二是粉饰财务报告制造虚假的公正和正常的业务氛围;三是寻找种种借口为违规事实找原因,如果涉及资产的非法侵吞,舞弊往往被复杂业务交易的糊涂账所掩盖,而且经常牵涉相关联的第三方。集团舞弊的后果与金额是严重的巨大的,对外部监督与检查来说,他们构建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与业务管理制度来掩盖他们集体舞弊的真实性,但事实上的内部控制与业务管理流程制度因集体的舞弊不复存在,或有预谋实施某一项舞弊行为时暂时屏蔽了制度的约束。审计查处的一个个单位舞弊的案例中都验证着这样的结果。 助长舞弊的因素 根据一项研究,人们从事舞弊活动是个人人品和外部环境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力量分为三类:环境压力、机会和个人品格(道德)。作为国家审计项目所面对的审计客体里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相对优越的,就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因国家宏观政策与制度改革也已走向了健康的发展道路,改革与发展、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加之于良好的教育似乎舞弊的存在应该趋于穷尽,可现实的审计结果总是在揭示一年比一年趋于严重的问题。违反政策法规的诸多问题成为了审计部门每年必须付出的努力,屡审屡犯的问题成为玩疾,审计在揭露和消除舞弊的同时似乎也在助长舞弊的滋生蔓延。如果说审计客体因环境压力、机会和个人品格导致了舞弊的持续发生是内因作用的结果,那么,作为专司经济监督职能作用的审计部门如果未能有效地予以揭示和制止,也不能够通过外因对舞弊行为加以威慑和震撼,审计客体会在利益的驱动下永无休止的舞弊下去。贿赂、非法馈赠、利益冲突、循环挪用、业务腐败与前景期待等诸多因素的并存与作用的结果,只要审计少有作为就会使被审计人的舞弊行为放纵或以几何级数增长。可见,加强国家审计项目管理的客观必要性是审计部门必须面对的挑战。 信息的不对称性与审计的非刚性约束 在现实的经济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往往拥有的各种非对称的信息,这种非对称的信息存在的差异性,对人们社会交往、经济活动和思想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所谓非对称信息,指的是经济活动的参与人拥有不同的或不对称的信息,换句话说,某些参与人拥有另外一些参与人所不了解的信息。也正是由于信息非对称性的客观而真实地存在,才使经济活动行为变幻莫测风云突变。根据信息的非对称理论,毫无疑问国家审计在履行其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过程中永远处于对被审计单位信息掌握的劣势状态之中。首先,国家审计在审计项目实施之前对被审计人信息的掌握与了解是趋于临界点的状态,特别是对被审计人可能存在的或有的舞弊行为的了解与掌握,审计人员如果不进行前期的审计调查甚至不知道如何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其次,被审计人提供的或审计人员可以触及的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的粉饰过了的信息。第三,审计人员通过技术手段与审计方法,利用审计工具获得的信息才是审计人员真正需要的信息,但一定是不完整、不充分的,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可以使这种不完全的审计信息尽可能地充分化。第四,由于审计的非刚性约束,审计人员的“道德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审计原则被购买或异化导致审计人员的“道德风险”成为制约国家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难题。因此,控制审计弹性,刚性约束审计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计算机舞弊与计算机审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是一场深刻的变命,计算机作为经济社会中人们最基本的工具在快速地改变着一切、革命着一切,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导致一切皆有可能发生。今天,计算机已经处于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部位,计算机舞弊的客观事实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尽管舞弊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侵吞财产,但计算机舞弊所使用的手段却多种多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每年计算机舞弊会造成的损失有多少。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和信息生成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通用模型,对于某种计算机舞弊来说都是潜在的危险领域,数据传递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舞弊者侵入的介质,一旦舞弊行为付诸实施,就意味高技术、高知识和高智商的较量,此时知识所具有的排他性就会凸现出来,因为在这个层面实施审计不是现在所有的审计人员都能够进行的,能够通过计算机审计去揭示舞弊行为真实存在的审计人员是少数的,再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审查、分析发现问题的审计人员就变的更少了,舞弊失去了约束反而增加了舞弊者的信心,最终的结果是可怕的。果真这样审计将会不断地演绎着盲人摸象的故事,助长着计算机程序舞弊、操作舞弊和数据库管理舞弊的可能蔓延。 可见,利益是驱动舞弊行为发生的原动力,通过分析集团利益和个人私利的内在因素,找寻舞弊的种种原因对国家审计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是必要的,在审计与被审计者的智慧较量中,审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是对舞弊行为发生的最好遏止,在国家审计所面对的每一个审计客体中,因其所履行的岗位职责的差异性,审计的组织与技术方法也存在着差异性,审计只有不断地提高和巩固自身业务与知识技能的同时,才能更好的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才能够在构造和谐社会中发挥巨大作用,才能够实现老百姓的最终期待。(作者:河南省审计厅闫北方)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审计署的观点,转载时请注明) |